正文 第42章 辨證分型治療驗案(16)(3 / 3)

辨證此乃肝腎皆虛,正氣衰憊,難以助血循行,血脈瘀阻,心不得養,腦失其榮,以致眩暈。當以補氣為主,養血為輔,益肝腎為佐,通經絡為使。

黨參30g,黃芪30g,當歸20g,白芍20g,丹參20g,沒藥10g,乳香10g,續斷15g,女貞子15g。3劑。水煎服。

12月12日二診:已能坐起,諸症皆減。續服6劑。

12月21日三診:行走不眩暈,蹲位驟起尚眼前發黑。再守原方3劑。

12月27日四診:活動如常,精力充沛,麵色紅潤,腰膝漸覺強壯,睡眠略差,舌質淡紅,脈緩細。原方加首烏藤25g,繼投3劑。

1978年3月2日五診:服完上藥,症狀盡除,自動停藥,1年未恙。前天發作,較上次為輕,仍擬原方,迭進8劑,又安。

按:《內經》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眩。”本案正是。故以黨參、黃芪補氣,當歸、白芍養血,丹參、乳沒活血脈,續斷、女貞子益肝腎,使氣血旺、肝腎充、血暢行、腦得養,眩暈乃止。

醫案出處:《孫允中臨證實踐錄》

驗案4

謝某,女,27歲。1990年12月8日初診。

訴1984年8月某夜間突發眩暈,視物旋轉,閉目則減,伴惡心嘔吐,診斷為梅尼埃病。經西藥治療,時愈時發。診時頭暈,雙眼視物旋轉,不敢睜眼,時而惡心嘔吐、耳聞蟬鳴,伴失眠多夢,腰酸乏力,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

治宜滋腎養肝,和胃降逆。擬六味地黃湯加減。

熟地黃、白術各15g,枸杞子、山茱萸、天麻、菊花、法半夏、竹茹、懷牛膝各10g,茯苓、山藥、澤瀉各20g,鉤藤24g(後下)。

服藥2劑,症狀大減。7劑告愈。

按:本案證屬腎精不足型耳鳴。耳聞蟬鳴多為虛證耳鳴。患者因久病體虛,腎精虧耗,髓海不足,故見眩暈耳鳴、腰酸乏力等一派腎精虧虛之象。陰虛兼痰則胃失和降,故有眩暈、嘔惡諸症。《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故用六味地黃湯合溫膽湯加減,滋養肝腎,平息肝風,和胃降逆,以達標本同治。

醫案出處:《名老中醫經驗集——呂繼端》

驗案5

某男,成年。

病延多載,脈兩尺弱而左關弦大。此由頻年縈思操勞,腎水暗耗。腎陰不足則肝陽上亢,兼有痰濕內阻。擬先滋陰潛陽,化痰寧神。

菊花6g,枸杞子9g,牡丹皮9g,代赭石20g,製半夏9g,黑豆衣9g,首烏藤30g,珍珠母30g,煆牡蠣45g,茯苓12g,懷牛膝12g,鉤藤9g,側柏葉9g,磁石15g,白芍15g。7劑。

服藥7劑後,症狀減輕。繼進7劑,眩暈得平。

按:本案屬腎陰素虧,不能養肝,以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發為眩暈。方取滋腎柔肝潛陽之劑,參以半夏、茯苓化痰之品。服藥7劑,病情好轉。再續7劑,眩暈得平。

醫案出處:《黃一峰醫案醫話集》

驗案6

劉某,女,24歲。1976年4月15日初診。

患者眩暈始於4年前,尤其下蹲直立時為甚,每因勞累或情緒激動時加重。病發時自覺天地旋轉,耳鳴,不能視物,甚則惡心、嘔吐。曾在某醫院診為耳源性眩暈,經西藥治療,療效欠佳。診查:頭暈,目眩,耳鳴,惡心嘔吐;經期提前,經前乳房脹痛;胃納欠佳,二便正常;脈弦細,兩關弦大;舌質正常,無苔,邊有齒印。

辨證屬肝陰不足,陰虛陽亢,兼中氣不足。治法以滋肝陰,息肝風,助中氣。

白芍9g,當歸9g,生地黃9g,黃芪20g,黨參15g,龜甲12g,炒白術9g,陳皮6g,柴胡6g,天麻6g,鉤藤12g,甘草3g。水煎2次混合後分2次服,每日1劑。

4月19日二診:服上方3劑,眩暈減半,惡心嘔吐已止,唯食納欠佳,脈之兩關弦大已退,舌如前。再擬上方加砂仁6g。3劑而愈。

1年後因感冒來診,訴眩暈已止,此次感冒亦無頭暈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