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辨證分型治療驗案(16)(1 / 3)

按:眩暈一證,或病於肝,或病於痰,或責於虛,即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也。本例為氣血不足,清陽不展,腦失所養發為眩暈。以《內經》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的理論為依據,采用人參養營湯化裁,重在補益氣血,使腦得血養,清陽舒展,則眩暈自除。繼以人參歸脾丸調理鞏固,身健體安。

醫案出處:《高輝遠臨證驗案精選》

驗案2

劉某,女,70歲。1975年1月27日初診。

眩暈嘔吐,食欲不振,麵部左側高腫,氣短喘促,長期失眠;又左側胯部連及腰部疼痛,並出現條狀如外傷性血痕四五條;心氣不足,血液不活,中年時患過血崩;眩暈經常發作,西醫診為梅尼埃病;脈兩尺似無,左寸關俱微;舌質淡。

治宜清補氣血,寧心保神。擬用小建中湯、補心湯合方加味。

黃芪15g,桂枝9g,白芍18g,甘草6g,紅糖30g,當歸15g,生地黃9g,天冬9g,麥冬9g,焦酸棗仁15g,柏子仁9g,遠誌9g,丹參9g,玄參9g,糖人參9g,茯苓9g,桔梗6g,五味子3g,龍骨9g,牡蠣9g,生薑3g,大棗9g。3劑。隔日1劑。

2月4日二診:服藥後眩暈大減,嘔吐轉輕,睡眠稍好,食欲仍不振,腰胯疼痛減輕,外傷樣血痕變淺,脈象沉緩無力。1月27日處方加薑半夏9g,紫蘇葉6g,厚樸6g,杏仁3g。3劑。隔日1劑。

2月16日三診:眩暈嘔吐完全消失,口味開,想吃飯,腰部微覺疼痛,外傷樣血痕已經不見,脈緩,舌色淡紅。2月4日方3劑。隔日1劑。

按:眩暈一症,屬痰火者十之一二,屬精氣血液虧損者十之八九。本例患者中年時患過血崩,年老精衰,勞倦不已,營衛兩虛。腸胃為多氣多血之海,血海不足,所以消化功能減退,食欲不振;麵部虛腫,氣短喘促,長期失眠,皆心血過傷,營氣不足之故;至於外傷樣條狀血痕,為血不歸經之候,與瘀血疼痛者不同;腰胯疼屬腎氣虛。總之,本例是大虛之證,以眩暈為主。處方選小建中湯、補心湯合方。小建中湯為治陰陽兩虛、扶正祛邪之方劑。蓋中氣既建營衛自和,津液可生,煩悸可除。補心湯有寧心保神、益血固精等作用。方中生地黃入腎,滋水清火;當歸味甘,補心血;丹參性寒,生心血;玄參味鹹,清血中之火;麥冬、天冬性寒,清氣分之火;酸棗仁最能補心;柏子仁最能清氣;更用桔梗養肺氣,遠誌為向導。共同達到火清血足,心得其養,神明充暢,諸症悉除。二診時,加用薑半夏、紫蘇葉、厚樸、杏仁,是為了麵部高腫、氣短喘促而設。

醫案出處:《劉星元臨證集》

驗案3

李某,男,57歲。1961年4月17日初診。

從1952年起頭暈之時,如立舟車,感覺周圍環境轉動,嘔吐,血壓低,耳鳴如蟬聲。1953年、1957年亦同樣發作過,西醫檢查有耳內平衡失調,為梅尼埃病。近2個月來頭昏頭暈,不能久看書,稍久則頭暈頭痛加重;胃部不適,有欲吐之感,並有搖晃欲倒,食納減退,體重亦減,常噯氣,矢氣多,大便正常;晚間皮膚發癢,影響睡眠,西醫認為是蕁麻疹;噩夢多;小便稍頻;有時脫肛;脈弦細無力,舌淡無苔。

辨證屬中虛脾弱夾痰,兼心氣不足。治宜先益中氣,調脾胃,佐以寧心理痰。用補中益氣湯加味。

炙黃芪12g,黨參6g,柴胡24g,升麻24g,白術6g,當歸4.5g,陳皮4.5g,炙甘草3g,茯神6g,炒遠誌3g,法半夏6g,生薑3片,大棗3枚。服5劑,隔日1劑。

5月12日二診:服藥後諸症均見輕。由於看報稍久,6天前又失眠嚴重,經某醫院診治,給予鎮靜藥後稍好,但大便有時燥。近日二便尚調,脈遲滑,舌正中心苔薄黃膩,似有食滯之象。仍宜調和脾胃,健強中氣,兼消胃滯。原方黃芪改為6g,加酸棗仁6g,焦山楂3g。服3劑。5月31日三診:服上藥後自覺很見效,食欲及睡眠好轉,二便調;精神佳,看書寫字能較前久些,但超過2h就覺煩躁及頭部發緊;小便正常;脈虛,舌正無苔。改用心、脾、肝並調,以丸劑緩治。

補中益氣丸240g,每早服6g;歸脾丸240g,每晚服6g。感冒時停服。藥後頭暈失眠等症基本消失。

按:本案為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致暈。患病9年,反複發作,常有胃部不適,食納不佳,食後脹氣,全屬脾氣不足,運化失常。脾虛則濕痰自生。清陽不升,痰濁上泛則眩暈嘔惡。濕痰阻遏陽氣宣發,體表肌膚不得柔潤,故燥癢不舒。治宜補中益氣,理痰安神,以補中益氣湯加味而愈。可謂東垣立“無虛不眩”之說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