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辨證分型治療驗案(14)(1 / 3)

按:眩暈一證,曆代總結的論治方法雖多,然無非肝陽、痰火、氣血不足、腎氣虧虛諸端,而言及血瘀者幾無。本例眩暈經久,以“睡臥時暈作”且“活動時暈稍減”為特征,並沿用一切常規治法乏效。其舌暗與脈澀應當是本例病機的重要線索,反映了本例眩暈病機的本質,如果再結合眩暈臥甚動減等特征,血瘀眩暈的診斷是不難作出的。

醫案出處:《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陳亦人》

四、水飲上泛

驗案1

藺某,女,51歲。

初診:突發眩暈,不能起坐,惡心欲吐,心悸不安,自覺胃中轆轆有聲,舌白滑潤,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象濡滑而沉,一派水飲上泛之象。先用苓桂術甘湯方法,以消飲定眩。

桂枝10g,茯苓15g,白術12g,炙甘草6g,半夏10g,陳皮6g,澤瀉10g。3劑。二診:眩暈漸停,心悸稍安,胸悶惡心未除。脈沉濡,舌白潤。仲景雲:“病水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繼用前法增損。桂枝10g,茯苓20g,白術12g,炙甘草6g,幹薑3g,半夏10g,陳皮10g,澤瀉1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麥芽10g。3劑。三診:眩暈已止,諸症漸安,已能下地活動,微感胸悶,納食欠佳,舌白脈沉。用《外台》茯苓飲以運中陽。茯苓15g,白術10g,桂枝6g,枳實6g,厚樸6g,豆蔻3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麥芽10g。3劑。藥後諸症皆安,停藥休息數日而痊。按:此案眩暈係飲邪上泛,蒙蔽清陽,其脈沉苔滑,口不渴,胸悶嘔惡,水聲轆轆,皆是水飲之征,故用苓桂術甘湯以化飲定眩定悸;二診加幹薑、焦三仙以運中陽,陽氣振奮則水飲自消;三診用《外台》茯苓飲加味以消餘邪。大法治飲宗仲景以溫藥和之之旨,治在中焦,以脾屬土,飲乃水類,土能製水,脾健則飲自消彌。

醫案出處:《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

驗案2

羅某,女,34歲。

初診:1976年5月,突感眩暈,如坐舟中,臥床不起。某醫院內科確診為梅尼埃病。數日後轉來求診。4天前下班回家,自覺頭脹痛,眩暈甚,頗欲吐。次日上班,到廠後片刻即暈倒,嘔吐頻繁,吐出大量清涎,頭暈似天旋地轉,惡寒、咳嗽、無汗,舌質偏淡,苔微黃。

此太陽證,寒邪閉阻,水飲內停而致眩暈。法宜先從溫化寒飲,祛痰降逆入手。以半夏幹薑散加味主之。法半夏18g,幹薑18g,茯苓30g,甘草3g。二診:幹嘔消失,頭脹痛、眩暈減輕。再宜表裏同治,散外寒,滌內飲。

以小青龍湯加減主之。麻黃10g,法半夏15g,幹薑10g,甘草15g。2劑。三診:頭暈、咳嗽進一步好轉,痰涎減。表邪未盡,陽氣尚虛。繼以麻黃細辛附子湯,助陽解表。麻黃10g,製附子60g(先煎),北細辛6g,桂枝10g,幹薑60g,甘草30g。4劑。服藥後,自己單獨乘公共汽車前來診病,尚有頭暈脹之感,舌淡紅,苔薄白微黃。又少進散寒除濕、安中攘外之品,數日後病愈。

1979年10月26日追訪,3年來堅持上班,病未複發。

按:本案患者見嘔吐頻繁,吐出大量清涎,頭暈似天旋地轉,惡寒、咳嗽、無汗等症。仲景《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雲:“幹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幹薑散主之。”故首用此溫中止嘔之法。重加茯苓,取其健脾利水滲濕,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且為治痰主藥。服藥2劑,病情好轉。“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用小青龍湯與麻黃細辛附子湯,取其善滌內飲、助陽驅邪之功。

醫案出處:《範中林醫案》

驗案3

史某,男,39歲。

頭暈已10餘年,曾在某醫院療養2年,診為神經衰弱。休息達3年之久,嗣後每年有1~2個月頭暈,嘔吐加劇。就診前夕,某醫院神經係統檢查,無特殊異常,故來本院就診。當時見頭暈為甚,暈劇嘔吐,食欲不振,有手足麻木、耳鳴等症,血壓17.29/10.64kPa,脈弦細,苔白,舌邊齒痕。

西醫診斷為梅尼埃病。辨證為水邪上逆,肝陽不潛。治以溫陽利水。方用澤瀉湯、苓桂術甘湯化裁。

茯苓15g,白術12g,桂枝9g,甘草9g,生龍骨30g(先煎),澤瀉15g,生薑6g,大棗15枚,生牡蠣30g(先煎),陳皮9g,半夏12g,鉤藤12g。

服7劑後複診,頭暈欲吐等症已大減,僅感到體痛,乏力。治用前方佐以疏風通絡之品,加防己、秦艽,再進7劑。嗣後相隔1個月,頭暈欲吐複作,但較前有所減輕,即又投入首方10劑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