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出處:《中醫臨床家譚敬書》
驗案7
某男,71歲。1976年5月8日初診。
有眩暈史10餘年,經常發作,甚則暈厥。昨起頭暈又劇發,天傾地旋,立則欲仆地,胸悶嘔惡,脈小滑,苔白滑,口幹不欲飲。
證屬脾虛濕阻,痰聚中焦,挾風上泛則眩。擬溫陽健脾,祛痰息風。
製附子9g(先煎),生白術9g,製半夏9g,天麻4.5g,鉤藤12g(後下),茯苓9g,白芍9g,炒川芎6g,陳皮6g,生薑3g。2劑。
5月10日二診:頭暈已減,嘔吐亦止,形寒納少,四肢欠溫,口幹不欲飲,脈小弦,苔滑。
證屬陽虛之體,痰飲中阻,上逆則眩。再守前法續進。
製附子9g(先煎),炒黨參9g,生白術9g,澤瀉15g,天麻4.5g,茯苓15g,製半夏9g,江枳實12g,炒川芎6g。7劑。
5月17日三診:頭暈雖減未除,胸悶已舒,嘔吐亦止,脈小弦,舌淡苔薄。仍守前法出入。
製附子6g(先煎),黨參12g,生白術9g,澤瀉15g,製半夏9g,天麻4.5g,鉤藤12g(後下),炒川芎6g。7劑。
按:眩暈源由陽虛不運,痰飲中阻,挾風上泛而致,故方用真武湯溫陽健脾而化痰飲,合以半夏白術天麻湯祛痰息風。二診時暈減吐止,易真武湯為澤瀉湯加附子溫陽化飲。張仲景的真武湯和澤瀉湯皆能治痰飲眩暈。張氏於臨床中,對兼陽虛嘔吐者用真武湯;不吐者用澤瀉湯,若兼陽虛畏寒者加附子,以增其溫化水飲之力。此二方對陽虛痰飲之眩暈確有效驗。
醫案出處:《張伯臾醫案》
二、痰火上擾
驗案1
張某,男,42歲。
初診:患發作性眩暈2年餘,近來病情加劇,1個月發作2次,發時視物若旋,如坐舟車,嘔惡頻繁,耳鳴(右耳尤著),動輒更劇。近因勞累而又發作。查見舌質紅,苔黃薄膩,脈弦滑;左耳聽力正常,右耳聽不到手表聲,雙眼可引出二級水平震顫。未查得其他陽性體征。診為梅尼埃病。
證屬肝陽上亢,痰火上擾。治以平肝瀉火,化痰降氣。用加味溫膽湯加減。
竹茹、法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各9g,枳實4.5g,葛根、丹參各25g,鉤藤、生磁石各15g。4劑。水煎服,每日服2劑。
二診:症狀大減。原方10劑,每日1劑,另以參芪二陳湯為蜜丸,連服2個月收功。隨訪10年餘,未發。
醫案出處:《千家妙方——張笑平》
驗案2
徐某,女,37歲。1964年11月18日初診。
經常頭目眩暈,耳鳴,惡心嘔吐,突然發作。診為耳源性眩暈。急躁易怒,頭角脹痛。
證屬肝膽鬱熱,痰火上擾。治擬平肝清熱,降逆除痰。
當歸、白芍、半夏、茯苓、代赭石各9g,天麻、龍膽各4.5g,陳皮、川牛膝、澤瀉各6g。上方連服8劑而愈。
按:眩暈一症,其成因不一,風、火、痰、虛、水飲上泛均可致眩。由火辨治者,如劉河間以風火立論,王肯堂以為由火致眩,張三錫主張痰火成眩。本病多虛實夾雜,發作時以邪實為主,緩解後則主要是髒腑虛損。清代陳修園認為,此虛實夾雜之證,“言其虛者,言其病根;言其實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貫”。故本病案雖表現主要為肝火痰熱,各家清肝瀉火、清化痰熱之治,皆中病即止而轉為扶正,其理一也。
醫案出處:《吳少懷醫案》
驗案3
羅某,女,25歲。1975年3月24日初診。
素患癲癇,經治未愈,每於情誌不暢或精神受到刺激後發作。近半年來又罹患眩暈病,已發作3次。半個月前因情緒激動,眩暈又發。已用苯巴比妥(魯米那)、苯妥英鈉(大侖丁)、茶苯海明(暈海寧)等藥未效。頻頻嘔吐,嘔出食物痰涎較多。診為眩暈綜合征。
症見形體肥胖,麵色潮紅,頭目昏眩,兩目不能睜視,睜則視物成雙,天旋地轉,耳如蟬鳴,口幹而苦,胸脘痞悶,小便黃少,大便秘結、5日未行,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滑小數。
證屬肝失疏泄,痰熱上擾。治以清肝化痰,和胃降逆。
陳皮、旋覆花各6g,法半夏、枳實、生大黃各9g,陳膽南星、竹茹各5g,代赭石、磁石、礞石各12g,生薑2片。
3月25日二診:藥後泛惡已平,頭暈仍甚,眼瞼顫動,兩耳轟鳴,大便未行,苔脈如前。擬原方加黃芩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