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幾點思考(2 / 2)

2.出示情景圖,結合情景圖獲取信息就是題意,進行計算,或結合情景圖自己試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第二,引導學生動手畫圖,把題意用畫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應用師的題意就更直觀,解決起來就容易許多,能夠理解題意,從而能夠解決問題。如《人民幣的計算》一課,有一幅情景圖,書中說:你能看圖提出哪些問題?

生1:機器人比足球貴多少錢?

生2:買一個皮球和一個足球一共要多少錢?

生3:我帶了10元錢,買一個皮球應找回多少錢?

生4:小軍有40元錢,買一個機器人還差多少錢?

生5:小亮有50元錢,他買了兩種不同的東西,他可能買了哪兩樣東西?

生6:用最少的錢可以買哪兩樣?

以上問題,就是學生對這幅情景圖信息的解讀,學生對發現的信息進行分析,從中篩選提煉有用的信息,然後提問,既包含可以用加減法計算的各種情況,還具有解決問題的實際意義。這一環節,教師不應過多地引導,而應讓學生在思維的互相碰撞中完成。

3.根據簡單的已知條件,讓學生試著提出問題,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獨立觀察發現,主動提出不同的問題,然後根據問題自己搜集信息和數據,進行探索解答,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活動要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加討論,激勵學生思維,啟發學生大膽、獨立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思考和創新的意識、促進學生創造力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與理性溝通的能力,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深化數學知識。當然,小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和發展,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絕非靠講幾節數學應用專題課所能解決的,不要期望在一兩次的解決問題中就能培養起學生的能力和意識;也不要認為學生對簡單的數學問題(包括生活中的問題)的解決對數學毫無幫助,它需要較長的時間,教師在適當的時機有意識地啟發學生,經曆滲透、反複、交叉、逐級遞進、螺旋上升、不斷深化的過程,使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由不自覺或無目的狀態,發展成為有意識有目的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