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
教法研究
作者:訾曉楠
著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青少年的閱讀做過很多調查研究,他在《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對閱讀與學習能力關係展開了篇幅不小的闡述。他說:“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他還講道:“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勤奮地、專心致誌地學習!”葉聖陶也曾經說過:“要養成一種習慣,就必須經過反複的曆練。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書,越多越好。”這段話表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僅靠課堂上的一點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延伸到課外。《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規定了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
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閱讀,理解能力和認識水平比較低,閱讀技能和閱讀習慣也是一片空白。在培養閱讀能力上,低年級要做好打基礎的工作。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以了解詞、句為重點,學習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以及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句的意思。同時從一年級起應十分重視朗讀,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能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古詩,背誦50篇(段)優秀詩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因此,如何激發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現狀分析: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心校,來就讀的全是農村學生和外來打工的人員子女。由於特殊的生活環境,導致了學生們從小都沒有愛看書的習慣。學生們除了上課閱讀課本以外,課外時間都在嬉戲打鬧,這些在我8年的教學生涯中深有體會,學生們的閱讀狀況不容樂觀。查找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家庭的重視不夠
我對學生們進行了走訪調查發現,由於農村家庭都是靠天吃飯,大部分家長選擇了外出打工,大多農村學生是留守兒童,一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少家長的關心和督促。即使有少數學生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幹了一天的體力勞動已很疲憊,飯後閑暇時間也是用看電視來打發時間,很少閱讀書籍,瀏覽報刊。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這種生活學習環境下,學生的閱讀肯定得不到重視。
二、書籍嚴重短缺
我們班有37名學生,翻開學生們的書包,除了部分同學有小學生起步日記這類書外,其餘同學有課外閱讀書籍的少之又少。這種現象的形成,一方麵是出於家庭的經濟原因,現在的課外書非常貴,少則十幾元,多則上百元。另一方麵是家長覺得閑書沒有必要看,學好書本知識,成績考好最重要。
由於我所教的年級正好是一年級,我知道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上,低年級的閱讀訓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低年級要做好打基礎的工作。所以,我覺得培養學生們的閱讀興趣迫在眉睫。因此,我在這些方麵做了不少探索與嚐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讓家長知道閱讀的重要性,鋪墊閱讀基礎
在家長會上,我給家長講了時下十分盛行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告訴家長書中圓圓剛入學時就能達到一個三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和閱讀水平,到二年級的時候,圓圓的閱讀能力就相當於中學水平。通過這個例子讓家長知道閱讀的重要性,要求家長更新觀念,多給孩子提供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要給孩子創造並打開閱讀的空間,也要保證孩子們的閱讀時間,盡量多陪孩子看書,做孩子的榜樣,形成學習型家庭氛圍。
二、讓課堂充滿閱讀的多樣性,培養閱讀興趣
朗讀能使沉睡的語言符號跳動起來,能夠增強閱讀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維,陶冶情操,培養語感。科學實驗證明,在相同的時間裏,相同的語言材料,單純通過視覺學習能接受語言的25% ,通過視覺,運用聽覺的綜合作用,能接受語言的65%。所以,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形成多樣的朗讀會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比如我在講《美麗的小路》一課時,通過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讀出了文中人物的不同特點,很快就把學生帶入了課本,接下來進行了分角色讀、表演讀,讓學生們在愉快地讀書中對文本進行了學習,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