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問,讓英語的天空更加廣闊(2 / 2)

二、在錯誤處追問,將錯誤機率減少到最低

“誰不考慮嚐試錯誤,誰不允許學生犯錯誤,誰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教育契機。”隨著人們對學生成長規律的深入探索,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錯誤”是學生們成長過程中一種極其正常現象,是學生們在探知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認知上、行為上、思想意識上的偏差,是幫助學生走向“正確”的必由之路。為此,我們不能談“錯”色變,更不能將“錯誤”一棒子打死。而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在錯誤的地方“多停留一會兒”——追問,以便我們慢慢探尋錯誤的根源,細細辨析錯誤的實質,靜靜理清錯誤的規律,從而讓我們的學生們在“錯誤”中明理,進而遠離錯誤。

例如關於介詞“on”與“in”的追問。這兩個介詞的運用頻率是比較高的,但同時在某些方麵卻又難以搞清,為此,我在教學時,就會針對學生某個具體錯誤進行深度追問,以此讓學生明白錯誤的根源。如一位學生在這個句式中“This happened a Sunday night. ”用了“in”這個介詞。於是我追問:“Why do you use the preposition ‘in’?”在我的追問下,學生回答:“night”是個籠統的時間,故而用“in”。我又問:既然a night是個籠統的時間,那麼a Sunday night是不是一個籠統的時間呢?由於有了這個追問與比較,學生很自然地搞清介詞on的使用。

三、在關鍵處追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到縱深

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就曾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古訓,那麼,“青”為何勝於“藍”,又如何勝於“藍”呢?想要達到這一希冀,就必須幫助“青”生成自己的思維,並不斷幫助他去建構、完善自己的思維體係。也就是說,我們教師要用我們的智慧,在教學的關鍵處、在教學的拓展處,去啟迪學生的智慧,從而讓學生走得更遠,走得更深。

例如對“so……that……”結構句式運用的追問。“so……that……”結構句式是英語語係中最為常見的句式,對它的理解程度直接關係到學生學習英語的深度,然而在實際情況中,盡管有些學生偶爾能正確地運用“so……that……”這個句式,但在自己的思維邏輯裏不甚明理。為此,我在教學時,對學生運用的

“so……that……”結構句式進行一次深入的追問,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更深處。

如He has so much money that he can buy what he wanted一句。

為了讓學生深入地明白這個句式,於是我對這個句子進行一個有梯度地追問:

T: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Ss:Isee. (他如此有錢,以至於他可以買他想要的東西。)

T: Why he can get what he wants?

Ss: He has much money。

由於有了這個追問,學生自然明白他之所以能“he can buy what he wanted.”是因為“He has much money”。

總之,追問是一種有效的策略、手段、方法,它可以幫助我們將英語教學引領到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