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讓英語的天空更加廣闊
教法研究
作者:陳廣蓮
追問,顧名思義就是針對某一問題或某一現象,再度問;追問,它是一種主體意識的“窮追不舍”,也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刨根究底”;追問,它突破了常規對話的層麵,是一種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的策略,是一種將教學資源發揮到極致的手段,是一種將學生錯誤機率降到最低的方法……為此,追問這一手段被廣泛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不少教師缺乏對教學資源的深度挖掘,缺少對學生錯誤現象的深入挖掘,更缺少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全盤考慮,使得“追問”流於形式,失去了應有的效能。本文就英語教學實際,如何實施追問作一探究,以期引得大家關注。
一、在淺顯處追問,將教學資源發揮到極致
有些教育環節看似多餘,有些教學資源看似無用,但如果我們在這些看似多餘、無用的環節與資源上進行深入的“追問”,就可以將無用的教學資源、多餘的教學環節充分利用起來,從而將教學效益發揮到極致。
例如在Free talk(自由交談)處追問。Free talk是小學英語課堂一種常見的教學環節,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們會利用這個環節與學生展開“英語式”的交流,以期將學生快速帶入到事先設定好的教學情景中。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在Free talk環節中呈現的話題過於簡單,如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這些問題的提出看似跟學生親密無間,但實質上,由於它太“習以為常”了,故而這個環節既不能調動學生有效地參與口語交流,又不能有效地銜接“交流”與“文本”。為此,我針對Free talk的教學環節,利用合乎邏輯的追問,讓Free talk處的教學資源呈現應有的功效。
如《What would you like》一文中的Free talk的教學環節,首先進行常規的交流,即用一些簡單的提問和學生熟悉的句型交談,讓師生一同進入英語世界。
T: boys and girs, I am glad to see you! I like orange, what do you like?
Ss: I like……(如banana apple).
然後基於學生回答,我以追問的形式將學生引到新的世界:
T: Now here are so many food,and the sun is shining so brightly,what shall we do?
Ss: Let’s have a picnic.
T: Go for a picnic? Wait, Let’s invite some good friend. We should invite who?
Ss: I invite Wang gang. I invite Li ning.
T: We are what kind of food they prepared? What are they like?
Ss: Let me go and ask him.
……
由於有了適時的“追問”,看似多餘的Free talk環節被很好地利用起來,也隨著“追問”走向更深處,並與文本中的新句型形成完美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