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校本研究 促進教師成長
教師成長
作者:王昌發
全麵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呼喚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新時期的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能勝任“傳道、授業、解惑”工作,還要能開發課程資源,能夠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一所學校教育質量,擁有一支科研型、學習型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一所學校最大的財富。為了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提升辦學質量,我們憑借著“校本研究”這一平台,凸顯“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於學校”的理念,構建了符合我校特點的校本研究之路,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一、提高認識,確立行動目標
教育是什麼?古今中外眾說紛紜,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我們的理解是:教育就是要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完美發展。我們的教育理念是讓教育適合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合我們的教育。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教師為主導,教師是教育活動的最終實施者,學校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因此,我們把校本研究的工作重心確立在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上。什麼是校本研究?我們認為校本研究就是按照“為了學校,基於學校,在學校中”這一指導思想,喚醒所有教師的研究意識,提高研究能力,不斷發現、提出並解決學校在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基於這種認識,我們把校本研究工作進一步具體化,定義為“一種理念,一種思維,一種實踐,一種文化對話”,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實踐論的觀點在校本研究中的具體應用。
由此,確立了我校校本研究的行動目標:轉變觀念,充分發揮教師在“校本”中的主體作用,組織有效的校本研究活動,以校本課程的開發與運用為載體,搭建師生交流的平台,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二、建立機製,形成研究氛圍
當前很多學校都采用校本研究的方式促進教師的成長,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機製保障,往往使校本研究活動流於形式。為此,為激發教師參與校本研究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校本研究的實效,我校建立了一係列的機製作為保障。
1.全員參與機製。在一般的校本研究中,往往是一人講,大家聽,聽眾被動接受,聽過就忘,效率不高。為了激發全員的積極性,我們改變教研方式,事先確定教研的主題及活動的程序,讓每位參與者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主講者則通過隨機抽簽的方式當場確定。在這樣的教研方式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本次教研活動的主講人,在這樣不確定的任務驅動下,確保每位教師都能發揮積極性,主動進行交流和學習。為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我們給教師充足的準備時間,同時要求學校領導以普通的研究者身份參與活動,打造民主、和諧的教研氛圍。
2.激勵推進機製。為調動教師參與校本研究的積極性,我們實施一係列的激勵機製。在物質方麵,對於教師參與各類教學評比獲得榮譽、論文課題獲獎等都進行物質獎勵,評優評先加分。在精神方麵,為了表彰先進、鼓勵積極性,發揮榜樣帶動作用,我們每學期開展一次論壇活動,展示教師的風采,開展先進教師教育教學理念交流會等,並對相關人員頒發榮譽證書,樹立相關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我們發揮先進教師的帶頭示範作用,以期產生蝴蝶效應,推動形成教師你追我趕的教研氛圍。
3.聯合幫扶機製。在校本研究方麵我們還引進來和走出去,與名校、大學等建立幫扶機製,充分利用校際之間的教研資源,帶動我校教研水平的提升。我們建立了與省城福州市鼓樓區重點小學的結對幫扶機製,由他們定時派教師到我校上示範課、講座等,師徒結對帶動我校年輕教師的成長。每學年,我們將中青年教師的三分之一派到上海、杭州、南京等教育發達的地區參加各學科名師經典課堂教學藝術展示活動。這樣高品位定位,主題式演繹,引領新課改走勢,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每學期我們還請大學的一位專家教授給我們做講座,為我們做理論方麵的指導,解決我們在校本研究方麵的困惑,使我們及時掌握教育教學的最新動態,提升我校教師的理論水平。
通過幫扶活動,明顯加快了我校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創新模式,提升研究實效
1.優化教師培訓,提升理論水平
(1)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培訓,開闊文化視野。有許多學校怕花錢不願意讓教師參加外出學習,而我們正好相反,我們是為了節省資金才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外出學習培訓,這筆賬我們認真想想就會明白,教學理論、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是由許多教育專家和優秀教師花費了很多精力和財力進行研究總結出來的,我們隻派兩名教師就把它學來了,然後在本校彙報,並展開研究學習,在本校實行經驗成果嫁接,豈不是更為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