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自我監測小竅門(1)(1 / 3)

大多胃病的病期很長,俗說久病成醫,所以日常生活中,對自身的各個部位的各種症狀要有個清晰的認識,同時能夠自己根據不同時期表現的病症科學的分析病情,做到胃病自查,能夠很好的做到自己監測。在有節律性的症狀下,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進行藥療,輔以食療,控製好病情。出現不節律的症狀時,應及時找醫生就診,根據病情,必要時候需要動手術。但是在醫院,患者也是有選擇性的治療,對各種醫學器械有更科學更前衛的認識和判斷,不能主觀臆斷,曲解醫生的勸導和診斷。同時,了解各種胃病,以及各種胃病在不同時期的病變,對時刻觀察自己病情的發展是很大幫助的,盲目的治療加上認識上的不足,很有可能導致病情的惡化,甚至發生癌變。

自己就是醫生!胃腸疾病自我診斷

飯後腹部脹痛,常覺惡心、嘔吐,偶爾出現嘔血,過去有胃病史發現有加重的跡象,或過去無胃病史近期才發現,且伴有貧血、消瘦、食欲不振,在臍上或心口處摸到硬塊,則考慮為胃癌。

消化道疾病很多,但往往由於症狀不明顯,容易被人忽視。然而如有一些典型症狀,則可據此進行自我檢查。

(1)進食時,有胸骨後受阻、停頓、疼痛的感覺,時而輕時而嚴重的患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的預兆。

(2)飯後飽脹或終日飽脹、噯氣但不會返酸,沒有胃口,不想進食,體重日趨下降,麵色輕度蒼白或發灰,中老年人要想到可能是慢性胃炎,特別要注意的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下垂。

(3)飯後上中腹痛,或有惡心、嘔吐、積食感。病史可以多年累積的,往往在秋季發作,疼痛還很有節律性,在受涼、生氣時,或者吃了強刺激性食物引發,可能是胃潰瘍。

(4)常在飯後約2小時開始胃痛,或半夜痛醒,進食可以緩解症狀,時常會有返酸現象。在秋冬季節容易發作,疼痛在上腹偏右,常有節律性,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或炎症、憩室。

(5)飯後腹部脹痛,常有惡心、嘔吐,偶有嘔血,有胃病史近來越來越重,或過去無胃病史近期才發,且伴有貧血、消瘦、沒有食欲、在臍上或心口處摸到硬塊,則應該考慮是否為胃癌。

(6)突然發作的上腹劇烈疼痛,可能是飲食不幹淨或著涼所至,症狀表現為坐臥不安,麵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冷,上中腹有硬塊卻不能摸、1小時後稍有緩解,可能是胃痙攣。肚子板硬不能碰的患者極有可能是潰瘍病急性穿孔。

(7)行走或跑步時常一側肚子間歇性疼痛,不得不停下,但常在放屁或揉腹後能夠緩解;或者局部有包塊,不痛時包塊自行消失,這極有可能是結腸痙攣或肝脾曲綜合征。

(8)吃東西不幹淨或不小心受涼後,常表現為腹痛、腹瀉,可伴有嘔吐、畏寒發熱,可能是急性腸胃炎或者急性痢疾。

(9)飯後常常立即腹瀉,頻繁的瀉、稍有著涼或吃東西不幹淨發作頻率比較高,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腹瀉為水狀,便秘時多為粘液;有時腹脹時有便意而上廁所時卻又無大便,人也不見消瘦,則很有可能是慢性過敏性腸炎。

(10)腹部隱痛或脹痛,多出現在左側,可能有過便秘史,近來常覺腹痛,大便常帶粘液或帶有膿血;經常腹瀉,近來消瘦,麵色蒼白,要考慮是否是直腸或結腸癌。

胃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人們常把心窩部疼痛稱為胃脘痛,這很有可能是錯誤的判斷,該部位的疼痛大多來自胃及十二指腸疾病。除了胃及十二指腸外,肝左葉、胰腺、總膽管、膽囊和心髒等器官都緊貼或臨近心窩部,這些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同樣也會引起“胃痛”。

(1)誤認為是膽石症。膽石症的發病率通常會很高,受到膽石的刺激,膽囊及膽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病人多有會在心窩部或右季肋下表現為不適感及不規則的隱痛,有時還可出現上噯氣、腹部飽脹感等類似於胃病的相像症狀。常因不當飲食或進食油膩等情況而加重,很多病人因此長期診斷自己患有胃病,或被醫生誤診,類似病例經常會出現。

(2)誤認為肝膽係統惡性腫瘤。常見的肝膽係統疾病有肝癌尤其是左葉肝癌、總膽管癌和膽囊癌等都會出現類似於胃痛的各種症狀,納差、乏力、黃疸、上腹部飽等症狀體征,所以不要誤認為是胃病,因為失去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而加重病情,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3)誤認為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的臨床症狀是腹痛反複性發作,且頑固,多出現在左上腹或上腹,向背腰部、左肩放射,有時會出現黃膽、發燒和脂肪痢;有時可出現區域性門靜脈(左側)高壓等。若由膽道疾病所引起的患者,伴隨慢性胰腺炎發作時,間歇常出現膽管炎的症狀和體征。慢性胰腺炎和胰頭癌患者也往往有心窩部隱痛、惡心嘔吐等相似症狀,應該仔細檢查加以鑒別,或去醫院做全麵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