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心理調適小竅門(1)(2 / 2)

與心情相關連的的疾病主要有冠心病、神經性頭痛、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胃病、蕁麻疹、過敏性皮炎、腫瘤、高血壓、支氣管哮喘等種種疾病。所以,壞心情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病毒,要很好的重視起來,同時,最主要是保持一顆陽光的心,時常參加戶外運動,能夠很好的改善心情。

2.知識分子要小心“文人病”

心身疾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性格脾性、教育文化、工作環境、社會支持、社會實踐和身體狀態都與之密切甚密,與文化程度的關係更為密切。現在很多知識分子生活、工作的壓力極大,而這些人通常對自身的要求比較高,多愁善感、含蓄、且缺乏戶外活動和鍛煉等“文人病”大量存在。不少知識分子自身不能夠很好的處理理想與現實之間落差,實際身臨其境的時候,沒有寬大的心胸和足夠的勇氣,而造成抑鬱、失眠、食欲不振,引發一些心身疾病。

另外從年齡的分布來看,心身疾病患者主要是集中在20-40歲之間,這個年齡段主要來自於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從性別分布上看,女性患者則明顯多於男性,多屬於情感性的女性太過憂愁善感。這種分布情況說明了中青年患心身疾病更多一些,人到中年,贍養父母、教育子女、自身的事業發展以及臨近更年期,這些都會讓中年人群體處於一個心身疾病高發的危險區域。而一般來講,女性多屬於感情性,天性多愁善感、愛操心或太過敏感,這些都會讓女性很容易受到身心疾病的侵害。

3.“心病”還需“心醫”醫

時下的高速的生活,人們往往忽視心理因素,不能找到一個很好的途徑,有意無意地回避心理醫生,寧願從內科到外科的查個遍任然病情沒有很大的改觀。醫學者認為“心病”用傳統的藥物治療往往都沒有很大的效果,多數情況下都是治標不知本,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也是很多胃病的患者反反複複的治療都達不到一個很好的效果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樂施的精神態度,再加上良好的人際關係、豐富健康的業餘生活都是心身疾病最有效的“防疫針”。心情敗壞時,能與身邊的朋友及時傾訴發泄一下,多參加社會活動和健身運動,遇到非常嚴重難以自拔或已經嚴重影響到自身健康的時候,則一定找專業人士進行谘詢並做及時治療。

功能性胃腸病患者大多有“心病”

功能性胃腸病症狀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及便秘等消化係統不適,世界各國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患功能性胃腸病患者非常多見,而且有多達五分之三的功能性胃腸病患者常伴隨擔憂、抑鬱等精神心理障礙。所以在治療功能性胃腸病時,也應兼顧心理和生理功能異常。便秘型功能性胃腸病主要表現為大便幹燥,或者大便比較比較困難,腹部腫脹疼痛、腸道痙攣。腹瀉型功能性胃腸病則表現為大便稀,日平均排便達三次以上,時常覺得自己難也控製。

臨床研究功能性胃腸病患者的心理狀況多數表現為焦慮、抑鬱等精神心理障礙。病情較輕者應立足於及時調整心態、改掉不良生活習慣,轉變下其生活方式。必要時可加用胃腸道調節藥物,輔以認知療法等心理調節治療。

對嚴重患者,不僅僅需要積極調整胃腸運動和感覺功能,同時還需要進行心理認知和行為治療以及催眠、放鬆、生物反饋治療等,必要時可適當加用抗焦慮、抑鬱藥物。

胃病患者主要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多數患者伴有容易疲勞、睡眠不足、健忘、過度焦慮、神經性過敏、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等精神症狀。不同的功能性胃腸病的臨床表現也會有所不同,病人通常會表現有一種或好幾種消化道症狀:往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脹滿、上腹不適、早飽和惡心等;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常主要是大便和性狀異常的腹部不適或腹痛;而功能性便秘的表現主要為排便次數降低、排便往往很困難或排便未盡感等不同的症狀。

功能性胃腸病的患者多集中在20~50歲之間,病情持續且緩慢,常常受情緒、心情、飲食等因素影響。症狀持久存在或反複發作,一般累計超過12周。小提示,診斷功能性胃腸病必須首先排除消化性潰瘍、胃腸道腫瘤等器質性疾病。

治療功能性胃腸病的關鍵是靜心調養,輔以用藥,針對病況去除激發因素,同時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