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取穴:中脘、天樞、足三裏、內庭、脾俞、胃俞。
操作方法:行針得氣後,中脘、足三裏用平補平瀉的針法,天樞、內庭用瀉法,脾俞、胃俞用補法加針。
推拿取穴:中脘、太乙、神闕、天樞、關元、足三裏、內庭、脾俞、胃俞、大腸俞。
操作方法:采用腹部斜摩法,患者仰臥位,家屬胃俞患者的右側,用兩手掌分別放在左右季肋下,自外向下方斜行摩動。經太乙、神闕、天樞、四滿、止於關元穴。反複摩動,每分鍾20~30次。持續6分鍾。以腹部發熱為度。點按中脘、天樞、曲池、足三裏,每穴2分鍾。也可以用一指彈脾俞、胃俞至大腸俞,推大腸俞穴。
刮痧治療胃病
胃病的內養功療法
姿勢:患者即可以采取側臥式、也可以采用仰臥式,坐著亦可,隻要患者感覺舒適即可。
側臥式:患者側臥在床上,頭稍微前府,頭之高低,以枕頭調節。頭頸保持在左右不倚稍許抬高的位置,脊柱微向後弓,呈含胸拔背之勢。四肢體位於右側臥時,右上肢自然彎曲,五指舒伸,掌心向下,放於同側骻部,右下肢自然伸直。左下肢膝關節屈曲約成120°角,其膝輕紡於右下肢膝部。雙目輕閉或為露一線光,足尖自然分開。口目隨著動作一起活動。
仰臥式:患者平身仰臥在床,頭微前府,軀幹正直,兩臂自然舒伸,十指鬆展,掌心向內,放於身側,下肢自然伸直,腳跟想靠,足尖自然分開。口目隨之活動。
坐式:端坐於椅上,頭微微前府,軀幹端正,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輕放於大腿膝部,兩腿前後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小腿與地麵垂直,膝關節屈曲90°。
壯式:具體要求和仰臥位基本相同,但是還需要將枕頭墊高25厘米,肩背呈坡形,不可懸空,兩腳並攏,掌心向下,緊貼於大腿兩側,餘者同仰臥式。身體比較虛弱的患者以臥式為主,坐式為輔,隨著病情的好轉和體製的增強,可以逐漸增加坐式的時間,並改以坐式為主,作為增強體力鍛煉之用。
胃病呼吸養生法
呼吸法要求呼吸、停頓、舌動、默念四種動作相互結合。常用於胃病的呼吸法有3種:
第一種:輕輕閉口,以鼻呼吸,先行吸氣,同時用意念引領氣達到小腹,吸氣後不行呼出,稍微停頓一會後,再把氣徐徐呼出。此法呼吸運動形式是:吸——停——呼。默念字句和配合,一般先由3個字開始,以後逐漸增多字數。但是字數總體不要超過9個字為宜。舌動是指舌之起落而言,舌在配合吸氣時低上顎,停頓時舌不動,呼氣時舌隨之落下。
第二種:以鼻呼吸,或口鼻兼用,先行吸氣,不停頓,隨之徐徐呼出,呼畢再停。此法的呼吸運動是:吸——呼——停。默字念的內容同第一種。配合吸氣時默念第1個字,呼氣時默念第2個字,停頓時默念剩餘的字。舌動的配合為吸氣時舌抵上顎,呼氣時舌落下,停頓時舌也不動,呼氣時舌隨之落下。
第三種呼吸:用鼻呼吸,先吸進少量的氣,即停頓,隨吸氣舌抵上顎,同時默念第1個字,停頓後舌抵上顎默念第2個字,再行吸較多量的氣,用意念將氣引入小腹,同時默念第3個字,吸氣畢,不停頓,即徐徐呼出,隨之落舌,如此周而複始。此法的呼吸運動形式時:吸——停——吸——呼。
患者如果表現食欲良好,沒有泛酸、燒心等胃腸不適,隻是有些疼痛,就可采用上麵第一種呼吸法;如果患者病程較長,胃腸功能進一步紊亂,導致胃液分泌減少,食欲不振、形體消瘦、腹脹噯氣等症狀可以采用第二中呼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