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按摩護胃小竅門(2)(2 / 3)

濕濁滯胃

主要症狀:表現為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吞酸,口淡乏味。

舌像:舌苔白厚膩,舌質淡,舌體胖有齒痕。脈濡緩。

針灸取穴:上脘、下脘,章門,主隆、陰陵泉、公孫。

操作方法:行針得氣後,用平補平瀉,先瀉後補法進行操作。

推拿方法:取患者上脘、下脘、章門、主隆、陰陵泉、公孫、鳩尾、關元。在腹部采用直摩法,患者取仰臥位,家屬胃俞患者的左側,用右手掌大魚際對準鳩尾穴自然放在上腹部,不施加壓力,從鳩尾穴經手掌大魚際對準鳩尾穴作直行摩動,每分鍾18~36次,持續8分鍾左右,y以皮膚感到透熱為度,直摩鳩尾穴。另外可以點按章門、豐隆、陰陵泉、公孫穴,每穴各2分鍾。

濕熱中阻

主要症狀: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幹口苦,納呆惡心。

舌像:舌苔薄黃膩,舌尖赤。脈搏滑數。

針灸取穴:中脘、曲池、內庭、豐隆、陰陵泉、太白。

操作方法:行針得氣後,曲池、內庭、太白可用瀉法;中脘、豐隆、陰陵泉用平補平瀉,先瀉後補法。瀉內庭穴。

推拿取穴:中脘、曲池、內庭、豐隆、陰陵泉、太白、腹哀、大橫穴。

操作方法:腹部采用直摩法,患者仰臥位,家屬位於患者的右側,用右手掌心對準上脘橫放在任脈與兩側胃經之上,不施加壓力,同時從上脘至關元,兩側丞滿至水道向下直行摩動,每分鍾20~30次,持續8秒。也可以依次點按中脘、曲池、豐隆、內庭、陰陵泉、太白穴,每穴2分鍾。

肝胃淤熱

主要症狀:胃脘灼痛,口幹口苦,泛酸嘈雜,心煩易怒。

舌像:舌苔黃燥,舌質赤。脈弦數。

針灸取穴:中脘、足三裏、內庭、行甸、陽陵泉。

操作方法:中脘、足三裏采用平補平瀉,先瀉後補的針法;內庭、陽陵泉、行甸用瀉法。

推拿取穴:中脘、建裏、天樞、期門、陽陵泉、內庭、肝俞、胃俞、丞滿、不容。

操作方法:采用分摩季肋下法。患者采取仰臥位,家屬位於患者的右側,用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向外下方摩動,經腹哀止於京門穴,每分鍾20~30次,持續8分鍾。拿揉天樞、中脘各2分鍾。點按中脘、期門、天樞、陽陵泉、內庭、肝俞、胃俞,每穴2分鍾,點按期門穴。

肝胃虛寒

主要症狀:胃脘隱痛,喜熱喜按,空腹疼痛,進食則緩。

舌像:舌苔白,舌質淡紫。脈虛弱。

針灸取穴:建裏、章門、中脘、脾俞、胃俞、足三裏。

操作方法:行針得氣後用補法,加灸。補建裏穴。

推拿取穴:同針灸相同。

操作方法:采用腹部單揉的手法,揉中脘、建裏穴,每分鍾約30次,持續8分鍾。腹部也可以采用單掌團摩法,開始以中脘、建裏穴為中心團摩腹部,逐漸擴大到全腹,然後再摩回到原處,周而複始,每分鍾20~30次,持續6分鍾。同時按揉足三脾俞、胃俞每穴各2分鍾。

以脾俞、胃俞為主,沿肝俞至大腸俞擦患者背部兩側膀胱經,持續6分鍾。

寒熱互結

主要症狀:胃脘隱痛,滿悶不適,惡心欲吐,腸鳴便浠。

舌像:舌苔膩微黃,舌邊尖赤。脈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