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有些患者表現的症狀不明顯,通過足部的觀察和觸摸就可以判斷是否出現胃下垂的病症。如果患者足掌細長且偏薄,而且10 趾趾根細扁並不攏,則說明患者可能有胃下垂的症狀;如果患者的足部胃反射區偏大且隆起,皮膚皺紋呈“十”字形或“井”字形,膚色偏白,就是已經有胃下垂的症狀。
如果觸摸患者的足底,發現皮膚彈性差,而且足部胃反射區偏大,可觸摸到腫塊,質地較軟,按壓疼痛明顯,就說明患者為已經低於正常的解剖位置。
根據以上足部反應征象,可以采取以下按摩方法輔助治療胃下垂。
按摩下列反射區:
1.足底反射區:頭部(大腦)、腦垂體、小腦及腦幹、腹腔神經叢、心、脾、肝、膽囊、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胃、胰、十二指腸、盲腸(闌尾)、回盲瓣、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小腸、肛門、生殖腺。
2.足內側反射區:胸椎、腰椎。
3.足外側反射區:生殖腺。
4.足背反射區:上身淋巴結、下身淋巴結、膈。(參看附錄足部穴位以及反應區的圖。)
操作方法:
1.足底部反射區:采用拇指指端點法、食指指間關節點法、拇指關節刮法、食指關節刮法、雙指關節刮法、拳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拍法、拳麵叩擊法等。
2.足內側反射區:采用拇指推法。
3.足外側反射區:采用食指外側緣刮法、拇指推法、叩擊法等。
4.足背部反射區:采用拇指指端點法、食指指間關節點法、拇指推法等。
以上各反射區都進行5~10遍,共40分鍾。每天按摩1次,10 天為個療。
胃病針灸治療法
急性胃炎針灸法
體針:選用患者的中脘、足三裏、內關、太衝、胃俞等穴位經針刺治療。
灸法:取患者中脘、足三裏、脾俞、胃俞,用艾條點燃每個穴位灸15分鍾左右。
耳針:選患者耳部胃區、神門區,交感、三焦。手法與體針相同。
慢性胃炎針灸法
體針:選擇患者中脘、脾俞、足三裏、胃俞、梁門、三焦俞、氣海、三陰交等穴位。針刺治療,留針15~30分鍾。
艾灸法:將艾灸條點燃灸內關、公孫、關門、天宇、中脘、足三裏、脾俞、胃俞、上脘等穴位,每天灸一次,每次15~30分鍾。
胃潰瘍針灸法
體針:選用中脘、期門、內關、足三裏、陽陵泉等。
艾灸法:將艾條點燃灸脾俞、胃俞、中脘、章門、內關、足三裏等穴位。
消化不良針刺法
體針:取患者中脘、足三裏、內關、胃俞、脾俞、腎俞等穴位。
耳針:針刺耳部缺穴神門、鎮、心、腦、胃、肝、下腳端、交感、皮質下,症狀比較明顯時,可用毫針強刺激,或用電針、留針20分鍾,隔天一次。
針灸辯證治療胃病
肝胃不和
主要症狀:表現為胃脘脹痛,連及兩脅,胸悶噯氣,遇煩惱症狀加重。
舌像:觀察患者的舌頭發現舌苔薄黃,舌質淡赤。脈細弦。
針灸取穴:中脘、公孫、】足三裏、太衝。
操作方法:行針得氣後,中脘、公孫用平補平鈣,先瀉後補法。平補平瀉中脘穴,足三裏采用補法,太衝用瀉法,補足三裏穴。如圖所示。
推拿取穴同針灸取穴,采用的手法是分摩季肋下法,患者采用仰臥位,家屬位於患者的右側,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指麵分別置於患者兩側季肋下不容、丞滿穴處,沿肋緣由內向外下方摩動,經腹哀穴,止於京門穴,每分鍾15~20次,持續8分鍾。按揉肝俞、脾俞、太衝穴,每穴各2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