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聽,西紅柿成熟的聲音(1 / 2)

聽,西紅柿成熟的聲音

30+

作者:陳婧

這裏種滿了西紅柿,卻不是蔬菜大棚,而是用西紅柿“譜寫”音樂。西紅柿的緩慢成熟過程給這個裝置帶來了奇特的聲光效果。西紅柿從青澀到成熟並非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是在與觀眾的交互過程中加速進行著:背景是音樂和燈光,觀眾可以在大棚內靜靜地欣賞或悠然地跳舞,呼出二氧化碳,導致溫度升高,西紅柿慢慢從青澀變成微紅。隨著入場人數增多,或者運動量的增加,大棚內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濃度迅速增加,番茄成熟的速度變快,大棚內的音樂和燈光也發生了奇妙的改變。不僅燈光越發明亮,音樂的速度也變得更加輕快,舞曲變得越發充滿動感。當西紅柿完全成熟時,這一切都到達了高峰。這些燈光和音樂由一個被稱為“西紅柿2.0”的電腦係統利用編程代碼計算後自動生成,它們吟唱了“青春期”的西紅柿。

創造這件作品的兩位藝術家,一位是來自瑞士的克裏斯·肖夫(Chris Chafe),他是的電腦音樂創作的行家,對電腦和音樂的互動表演尤其感興趣,長期活躍於巴黎IRCAM和BANFF中心,並擔任斯坦福大學計算機音樂與音效研究中心主任。肖夫最出名的作品是利用互聯網連結世界各地的音樂人,使其克服延時效應,進行同步演奏。2009年11月,聯合國曾經舉辦了一場五國音樂家同時參與的“諧振”音樂會,使用由他改進的技術進行表演。他的作品還包括在音樂家、科學家和醫師的合作下,對生物、醫學和環境進行“音樂化”輸出。

另一位藝術家葛萊格·尼梅耶(Greg Niemeyer)在新媒體藝術領域也享有很高的聲譽,1997年創立了美國斯坦福大學數碼藝術中心,並於2001年開始參與建設伯克利大學新媒體中心,致力於分析新媒體對人類體驗的影響。他的創意致力於分析個體對技術變遷的幽默性反饋,以及新媒體對人類體驗的影響。最出名的作品包括“重力”、“PING”、“早安花朵”和反映空氣汙染的作品“黑雲”,並被紐約、舊金山、聖荷塞、巴黎、開羅、倫敦等多家當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番茄五重奏”這個看似貌不驚人的裝置,卻是典型的“高科技”——在裝有西紅柿的密閉容器裏,有複雜的感應器,可以采集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在內的空氣質量數據,以及光線和溫度變化的數據。這些感應器記錄下西紅柿在10天中的成熟過程,然後把它轉換成為長達44分鍾的聲音。這些成熟後的西紅柿,也沒有被浪費,而是製成了番茄醬,供參觀者在參觀的同時,享受美味的西紅柿意大利麵。

當記者走進葛格萊·尼梅耶在伯克利大學的辦公室,這裏融合了藝術家、工程師和學者三重風格:書架上陳列著關於藝術工程學的經典書目,桌上擺放著兩台碩大的計算機顯示器用於編程,還有日本風格的水壺和一個用於收集空氣質量的感應器,它可以隨時指示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這個感應器也是“西紅柿五重奏”最核心的元件。在他的辦公室裏,我們一起探討了用西紅柿表達的人類生存困惑。

記者:西紅柿的五重奏,僅僅是為了展示西紅柿成熟這個過程嗎?

尼梅耶: 我最早想到這個創意,是因為聽到這麼一些數據:地球到2040年有90%的可能會上升2攝氏度,但如果我們嚴格控製二氧化碳排放的話,這個概率會下降到50%。我想到的是,如果不控製二氧化碳排放的話,會輸出什麼樣的“產物”?這一切,結果並不清楚。因為我們聽到的隻是抽象的統計數據,看不到我們日常行為所帶來的影響。作為個體,我們的行為到底會產生怎麼樣的變化?這讓人感到十分好奇。肖夫是音樂家,而我擅長計算機編程,我們在經過一番思考和靈感碰撞後,想到用西紅柿成熟的過程,去直觀地表現地球變暖的後果。在這個裝置中,西紅柿成熟的速度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而不斷加快,地球變暖也是這樣。從人類魚貫湧入大棚、或是在大棚中劇烈的運動,導致二氧化碳加速排放的行為背後,我們看到了個體作為社會的一員,改變自己行為所帶來的社會意義。未來的變化不僅僅存在於假設中,而與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