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為什麼會選擇音樂作為西紅柿成熟過程的輸出端載體?
尼梅耶:在這個裝置中,音樂的播放效果會隨著二氧化碳濃度數據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編寫程序的目的,是讓觀眾看到自己行為的直接後果,而且在接下去的短暫時間內,一切很快會發生。從技術上說,西紅柿在成熟的過程中會排放出微量的乙烯和二氧化碳,顏色也由青色轉向紅色,我們收集這些關鍵數據,然後由肖夫把數據轉換為“音樂化”的輸出。西紅柿成熟“譜寫”的音樂有四個聲道,第一個聲道是動感的莎莎舞曲,第二個聲道是正在破裂的聲音,第三個是風聲,第四個是長笛的聲音。當四種聲音混合在一起後,展開一副優美的圖景。這就像一個有趣的指針,音樂的節奏會不斷地加快、加快,當觀眾聽到音樂之後,他們會思考:這些優美的聲音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快,這和自己正在從事的行為之間,到底存在怎麼樣的關聯?比起聽到單純的統計數據,來得更加直觀。音樂的力量,就是讓你用聆聽的方式,感受青草成長的美妙,感悟西紅柿的成熟。
記者:你們編寫的四個聲道的音效組合是一種隨機的選擇嗎?
尼梅耶:我們想讓音樂呈現出我們希望達到的效果。在西紅柿的五重奏裏,大棚裏就像正在舉辦一個狂歡節,音樂聽起來有節日般的氛圍和歡快的情緒,可以讓觀眾為之翩翩起舞,並在呼吸的過程中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會加快西紅柿的成熟速度。這些音樂有很強的現場感,很多觀眾在聽到長笛的聲音時,都會覺得是真人在吹奏。盡管西紅柿成熟時發出的音樂並不是傳統的富有節奏和韻律的那種,但這支新混合的樂曲代表了我們麵臨的新問題,即如何與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記者:“交互”的過程,似乎是西紅柿五重奏中非常強調的?
尼梅耶:作為新媒體藝術的一件典型作品,它蘊含了三種互動性的元素:電流、觀眾和計算機代碼。我早先從事的是攝影,隨後轉向了新媒體藝術,那些與“交流”、“互動”相關的元素,都能讓我找到創作的靈感。在我的作品中,“互動”就像人類的呼吸一樣,雙向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作品的意義並不是靠它去“告訴”人們,而是人們在這個過程中,嚐試去“發現”。空氣質量的變化很難用肉眼觀察,也很少有人會留意到,但它的變化一直都會對我們產生很大影響。隻有人們自己“發現”這個結果的時候,才會對此更加深信不疑,否則這種互動隻能稱之為“宣傳”,觀眾是被動地去接受教育。
記者:您的很多作品都致力於思考技術的發展,如何才能變得對人類更加有意義。二氧化碳感應器是不是也被賦予了同樣的意義?
尼梅耶:有價值的技術創新,在於去反思技術發展本身所存在的疑點。比如我們要提高能效,並不僅僅在於去回答怎麼才能生產出更高效、更節能的汽車,還要嚐試去回答為什麼我們會住得離開上班的地方越來越遠?為什麼我們無法做到步行去上班?為什麼我們需要開車代步?我們的大腦中存在天然的二氧化碳感應器,幫助我們去調節呼吸;而這個藝術裝置中的感應器讓我們逐漸察覺那些看不到的變化:第一步讓我們對空氣質量的變化警醒;第二步可以看到我們的行為會造成怎麼樣的影響;第三步去思考我們可以如何去改變自己的行為。
記者:作為一名藝術家,您期望如何去轉變個體行為,減緩地球的加速變暖?
尼梅耶:每一個質的轉變,都來自個體的意識、心靈和行動。比如說,我喜歡燒烤並喜歡使用老式的煤氣爐。當我在廚房中放了二氧化碳感應器之後,發現即使我關閉了煤氣爐,二氧化碳的濃度還是在加速上升。是這個感應器讓我意識到了這一切,隨後,妻子和我才會考慮去更換成對流式的烤箱,並且減少燒烤的次數,因為這樣會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藝術家的角色是讓觀眾感受到虛擬的現實,並賦予個體行為的轉變以更多社會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