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顧客為王時代的到來(1 / 1)

顧客為王時代的到來

專欄

作者:陳春花

2008北京奧運會於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關於訂單的故事:在最後一輪5家國際級塗料公司的競標中,中國官員說沒有一家的紅色能體現出中國紅的高貴。這時隻有德國公司認真地要求再給自己兩周時間。其後,他們從世界各地聘請了心理學、曆史學、色彩學、塗料學等領域的上百名專家,調製了2000多種紅色,當他們拿著選定的紅色回來,中國專家敲定,就是這種。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道理:成功的企業,是能夠真正滿足顧客需求的企業,是能夠與顧客在一起並解決顧客所麵臨問題的企業。

研究表明,顧客保持忠誠的時間越長,為公司帶來的利潤就越多。麗思卡爾頓酒店數據:18%的忠誠老客戶,帶來80%收入;2%的最忠誠客戶,帶來將近60%收入。

訂單的故事和上述數據明確告訴我們,企業的利潤來自於顧客忠誠度的時間把握。在過往30年裏,企業管理者非常關注企業的規模和增長,很多企業家把規模和增長作為衡量企業成功的唯一標準,是企業最為重要的經營目標。顧客在哪裏?顧客的價值是什麼?除了規模和速度之外,還有什麼是企業更為重要的績效要素,似乎並沒有得到它們的關注。

在過去,企業做出這樣的選擇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規模、成本、速度的確是那時市場中最為關鍵的要素,企業需要把握這些要素以確保成功和成長。但是如果今天依然這麼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在今天的環境中,影響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不再是規模、成本、速度,而是顧客的認同,尤其是顧客的忠誠度。大量的研究表明,今天的環境具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複雜性、以及結構性的差異,這些特點決定了企業必須用創新、用顧客的立場,才能夠與環境互動,從而獲得成長。這已經不是規模取勝的時代,而是以顧客價值取勝的時代。

對於企業來說,規模已經不是最主要的概念,最主要的概念在於穩定持續盈利,而這則取決於企業是否有能力與顧客走在一起,這是今天商業的邏輯。在5年前,10年前,企業追求規模、追求增長速度還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畢竟在那個規模的時代,沒有規模企業就無法獲得有利的競爭環境;在一個速度的時代,沒有增長速度肯定不行。所以才有“快魚吃慢魚,大魚吃小魚”的觀念。但是,隨著技術創新、顧客能力的提升、商業模式的改變、市場與產業的發展、企業競爭的關鍵已經不再是大和小的關係,也不再是快與慢的關係,而是創新、創造與變革的關係。

全新的商業邏輯,要求企業有能力做持續的創新投入,持續變革。2011年微軟的銷售收入是699.4億美元,研發投入是90.4億美元,是其銷售額的12.9%。2011年IT及通信行業研發投入全球前10位企業的研發費用都超過了45億美元,它們分別是微軟、三星、諾基亞、英特爾、鬆下、IBM、思科、索尼、日立、甲骨文。這樣的研發投入規模,是其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

如果5年前企業管理者追求規模、追求速度;那麼今天企業管理者就要追求顧客價值,追求持續的盈利能力。所以企業管理者需要真正關心的問題是:企業的利潤增長是否穩健?企業與哪些顧客在一起?這也是今天阿裏巴巴、騰訊具有獨特魅力的原因,這兩家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顧客願意依隨其產品和服務,一個“雙十一”、一個“微信”,締造了商業的神話。馬雲曾經驕傲地告訴大家,“雙十一”購物狂潮是阿裏巴巴的80後和90後設計出來的,他並沒有做什麼,我想這就是阿裏巴巴創造奇跡的原因:創新已經成為公司內在的習慣。

市場與產業最大的變化是由規模、成本轉向創新、效益。這個改變對於企業來講,就是創造利潤、創造顧客。上個世紀90年代被稱之為“渠道為王”的時代,今天就是“顧客為王”的時代。企業必須走到顧客那一端,真正的理解、挖掘顧客的價值。騰訊理解消費者,知道顧客需要私密性的互動平台,用微信呈現了顧客的價值;三星理解消費者,知道顧客需要開放的係統,運用安卓係統的智能手機帶給顧客全新的體驗。從“規模與成本”轉變到“創新與效益”,這是根本性的改變,於是騰訊積聚了顧客,三星超越了蘋果,這些超越也讓我們明白:如果固步自封,借助於原有經驗,就一定會被淘汰。

我借用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的觀點作結,她說: 城市要飽滿,要豐富,就要保證“大多數街道要短,也就是說,在街上很容易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