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啦啦隊產業巨頭的樣本故事(1 / 1)

一個啦啦隊產業巨頭的樣本故事

專欄

作者:托馬斯·史班達

大約在40年前,大學啦啦隊長出身的美國小夥傑夫·韋伯(Jeff Webb)以8.5萬美元起家,創立了Varsity啦啦隊公司;到2011年,該公司盈利已突破3億美元,在經濟低迷中依然取得了傲人的8%年增長速率。目前公司旗下已擁有20個獨立品牌產品線——從啦啦隊服裝、到全程電視轉播的啦啦隊錦標賽、再到遍布各地的啦啦隊訓練營,乃至包括《美國啦啦隊》雜誌、以及2011年6月被Varsity公司收購的大學畢業戒指品牌商赫爾夫·瓊斯(Herff Jones)……可以說,Varsity這個活力王國的產業觸角已經延伸到了任何想得到的角落。

而“啦啦隊運動”(韋伯為之起了一個正式名稱,叫作STUNT)如今在全球也早已成為一種現象:約有20多部電影以此為主題,內容往往是一群女孩組成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戰勝挑戰的勵誌故事。

《美國啦啦隊》雜誌出版商西娜·努尼(Sheila Noone)說,美國約有400萬人參加啦啦隊活動;然而,韋伯的目標已經超越了市場日趨飽和的美國而投往海外。他的下一個發展重心之一是中國的廣州,Varsity要在那裏建立全新的啦啦隊中心。

為了使啦啦隊運動徹底擺脫“隻是籃球或足球運動的輔助表演”的地位,韋伯及其公司數十年來不遺餘力地將這項活動不斷推上“運動項目之堂”:從1980年起,美國的有線電視開始轉播Varsity組織的STUNT錦標賽;1987年,韋伯推動成立了美國啦啦隊教練與管理協會,此舉間接推進了啦啦隊運動STUNT被賦予正式“體育運動”的地位。韋伯近年來的目標是盡可能多地讓STUNT亮相國際賽事當中,——或許,有朝一日,它最終還能加入奧運會的項目!

韋伯開創的STUNT運動是一種舞蹈和特技體操的融合,其獨具匠心之處在於巧妙地融入了美國人的生活。——作為一個樂觀開朗、獨具魅力的國家,STUNT運動無疑非常契合這個國度;而與此同時,在絕大部分萬眾矚目的運動(諸如橄欖球、籃球和棒球等)都由男性主宰的時代,STUNT讓女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天地。

韋伯通過引進雜技元素和開創錦標比賽的方式,將啦啦隊運動提升到了一個產業的發展軌道。競技比賽往往會激勵選手努力練習、發展更具創意的動作,從而也使啦啦隊訓練營的生意蒸蒸日上;而當這項運動的普及率和受歡迎程度越來越廣的時候,也是衍生產品、服裝銷售、賽事讚助和轉播等賺得缽滿盆滿的時候。

啦啦隊運動是一種美國文化輸出嗎?如果是的話,她會受到追捧還是抵製?在中國、南美、德國等地區,市場潛力非常令人看好;在非洲、法國、東歐等地區乃至整個穆斯林世界,情況則稍稍有些不同——穆斯林曆來不熱衷於女孩子穿著短裙公開表演…因此,韋伯非常清楚,隻有當賦予了啦啦隊運動正式的體育運動項目地位才有可能在世界各地暢通地進行推廣。

毋庸諱言,STUNT運動早已不是其他運動場上的輔助表演,而當啦啦隊員被拋向空中越高,遭受嚴重傷害的危險也就越大(STUNT在2011年在“受傷風險最大的體育項目”中僅排在足球之後、位列第二),那麼就應該由國際的準則與組織來規範這項運動,而不是由一家啦啦隊商業公司來擔當這項職責。也隻有這樣,外國人才不太會指責韋伯的公司將一項危險的運動引入他們的國家,同時也對啦啦隊運動中出現的受傷情況有更大的容忍和接受程度——因為幾乎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有受傷風險存在。當然,如果有上述國際組織或規範準則存在的話,韋伯與其公司自然也一定不放棄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機會,這樣才能確保該項運動向著Varsity公司利潤最大化的方向發展。

這方麵不缺先例。我們看看F1賽車這項運動吧。當汽車被發明時,自然會有人想到用競賽的方式把“開車”轉化為一門產業來運作。在上世紀70年代,正是英國人伯尼·埃克爾斯通動用了在該運動國際管理組織的影響力,將其他商業品牌統統趕出賽道,而對Formula One這一賽事品牌進行完整的重新包裝。之後,作為授權某一賽場舉辦比賽的回報,F1集團將比賽中絕大部分的讚助收入都納入自己囊中。

那麼,韋伯的STUNT全球產業夢想會成功嗎?我認為挑戰包括有以下若幹因素。一是有限的參與人群;二是舞蹈和雜技曆來較為稀少的觀眾號召力;三是在美國對世界其他地方產生巨大文化影響時代日趨走向盡頭之際,韋伯事實上還是在試圖推銷一個美國文化產品,這可能是更隱性的挑戰。誰都可以跳舞——何況今天的人們可能更喜歡“江南Style”,而不是“美國小鎮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