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經常修胼胝及嵌甲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正確處理胼胝及嵌甲,不能自己用刀修剪,應請專業的修腳工或專科醫生來修剪。胼胝不及時修剪,就可能作為異物,擠壓深部組織,並令組織壞死,形成潰瘍。而嵌甲可能會因為甲緣鑲嵌到組織中,導致細菌進入甲溝,造成甲溝炎。這些病變大部分是因為修剪不當而造成的,有的是因為修剪刀的汙染而產生感染。因此,修剪胼胝及嵌甲必須由專業人士進行,不能自行處理。
3.積極治腳氣
腳氣一般是由於真菌感染引起的,若不積極治療,再合並細菌感染,嚴重後會較難控製。糖尿病患者發現自己得了腳氣後,應該谘詢正規醫生,積極進行治療,防止其進一步惡化。
4.不赤腳行走
特別是在沙灘上或遊泳池裏,避免對腳造成損傷。
5.夏季注意保暖
夏季要注意調節好空調的溫度,不要使足部過分受涼。
6.冬季注意保暖
可穿厚一點的襪子,不可用熱水袋、電熱取暖器或是紅外線等暖腳,不宜烤火給腳取暖,以免燙傷而不自知。
7.不過久站立
不宜過度行走或站立時間過久,避免足部承受的負荷過大。
糖尿病對眼睛的影響
糖尿病會使眼睛後麵非常細小的血管產生損壞,嚴重時會導致視力衰竭,甚至失明,醫學上將糖尿病對眼睛的這種損害叫做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因糖尿病並發的眼部疾病還有多種,如青光眼、角膜潰瘍、視神經病變等。糖尿病對眼睛的影響會隨著病程延長而越來越明顯。最常見的是視網膜病變,另外還有以下幾種眼部疾病:
1.近視
糖尿病會使人視力下降,產生近視。不近視的患者會產生近視,本來就近視的糖尿病患者眼睛的近視程度會加深,需要不斷地更換眼鏡。
2.眼瞼下垂
這種疾病的症狀表現是突然一側眼瞼下垂,上眼皮下垂,眼睛睜不開。其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病較急,發病時,一側眼瞼下垂,並伴有麵部疼痛,眼球運動受限製,看事物有雙影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應及時就醫,做正確的診治。
3.白內障
糖尿病患者患白內障的症狀表現是視力開始逐漸下降。
4.麻痹性斜視
這種疾病也是突然發生,患者所視之物呈現出雙影,眼球呈向外或向內偏斜狀,眼球的運動受限。糖尿病患者突發該病時,會感到頭暈,走路不穩,嚴重時會惡心、嘔吐。患者出現該類情況時,應及時就醫,查明原因,積極進行治療。
把握好時間做眼底檢查
病程達到7~8年的糖尿病患者就可能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患糖尿病7~8年的患者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幾率達50%,患糖尿病達15年或更長時間的患者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幾率達98%左右。糖尿病的病程越長,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幾率就越大。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血糖的控製有關。研究表明,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製比較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的幾率就相對較低。比如,空腹血糖小於7毫摩爾/升,餐後血糖小於10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小於7%,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的幾率就會降低50%~70%。可見,血糖控製得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的可能性就少。但是,偶爾檢測的血糖值並不能反應眼睛是否發生視網膜病變,隻能反映檢測時的血糖水平。隻有做好血糖的監測,長期控製好血糖,才能有效地預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還應定期做眼科檢查。一般患者在診斷出是糖尿病時,就應該做一次全麵的眼科檢查。在此後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患者仍需定期做眼科檢查,具體時間視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做眼科檢查不用過於頻繁,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若患者診斷出Ⅰ型糖尿病時年齡小於19歲,在最初診斷出糖尿病時應該做眼底檢查,若眼底正常,此後就每5年檢查一次眼底,10年後應每年都檢查一次;若初次檢查眼底不正常,就應及時進行治療。
(2)若Ⅰ型糖尿病患者確診時的年齡大於等於20歲,當時也需要做眼底檢查,若檢查結果正常,此類患者應在3年後,每年都做一次眼底檢查;若初次檢查不正常,就及時治療。
(3)Ⅱ型糖尿病患者應每年都進行一次眼底檢查。
(4)患妊娠糖尿病的婦女需要每3個月檢查一次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