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1 / 2)

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如何進行營養治療?

目前主張采用階段性營養支持:先靜脈營養,後腸外與腸內營養並用,最後是腸內營養。無論是靜脈營養還是口服治療,每日能量必須足夠,熱量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高和體重計算。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比例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調整。

腸外營養(靜脈營養)

(1)在急性胰腺炎禁食期間,若5~7天內未見好轉,就需要進行靜脈營養。若患者發生低蛋白血症、堿缺乏或某些髒器功能受損,如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血性腹水、氮質血症等情況時,應及早靜脈營養。這樣可以抑製胰腺的分泌功能,使其處於完全“休息”

狀態,減少腸胰反射活動,減少或抑製腸道激素的釋放,減少吸收的營養物質對胰腺的直接刺激作用。

(2)由於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的病人有胰島素抵抗現象,所以在提供足夠熱量和氮時,應隨時調整胰島素的用量,維持血糖和尿糖在允許範圍內。在靜脈營養時,應防止過多輸入葡萄糖,以免產生過多的CO2而加重代謝紊亂,可以用脂肪乳來補充熱量。國內有人觀察到,血TG值正常的胰腺炎病人,每日輸注占總熱卡40%~50%的脂肪乳劑均能耐受,並且主張持續、緩慢靜脈滴入,有利於機體利用。有相當數量的重症胰腺炎(27%)不能耐受以糖和大量胰島素的營養配方。專家認為,以脂肪為基礎的營養支持患者,每日至少需要80U胰島素。對於有高脂血症的急性胰腺炎病人,靜脈予以脂肪應慎重,可用葡萄糖取代相應脂肪提供的熱卡,或試驗性輸入脂肪並監測血中三酰甘油的濃度。

(3)蛋白質按1.0~1.5g/kg的量予以補充,占總熱量的15%~20%。在有肝功能障礙時,輸入的氮源應有所選擇,如肝功能異常時,則應加入支鏈氨基酸,以防止昏迷,減少肌肉分解;腎功能異常時,應輸入高熱卡、低氮為主,氮源中注意給予必需氨基酸,少輸入非必需氨基酸。

(4)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靜脈營養支持無疑是有益處的,但對於嚴重負氮平衡的患者,其預後未見明顯改善。在進行靜脈營養的病人,導管引起的敗血症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腸內營養

(1)在急性胰腺炎病人腸功能未恢複前,靜脈營養起了極其重要的營養支持作用,但若長期從靜脈維持營養,將會由於輸入營養成分不夠全麵而營養不足。發病1~2周後,由於高代謝與急性炎症造成的消耗,也會出現負氮平衡。同時腸內無營養物質將導致腸黏膜屏障的損害,出現腸道細菌的易位,當前認為這是重症胰腺炎並發感染的主要原因。所以患者病情相對穩定,腸功能恢複後應爭取早進行腸內營養。為防止腸黏膜屏障的損害,經腸營養越來越受到重視。

(2)一般在治療7~10天病情穩定時,開始試行經腸營養較為合適。建立經腸營養時應逐漸減少靜脈的入量,並逐漸增加經腸營養的入量,更重要的是,在正式建立經腸營養前可在腸道內滴入生理鹽水及葡萄糖,使胃腸道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經腸營養液的濃度、劑量、速度應緩慢地增加,直至患者適應。靜脈營養過渡到經腸營養一般需要2周時間。若壞死性胰腺炎已經進行過手術並作空腸造瘺,則通常在腹腔炎症穩定和胃腸功能恢複後,進行經腸營養支持。經腸營養除了提供足夠的熱量和氮源外,還可減少胰液的分泌,讓胰腺仍處於相對“休息”階段,一般選用短肽或氨基酸型低脂肪的要素飲食,每天提供總熱量可達8368~12552kJ。在經腸營養要素飲食中,根據病情穩定情況可逐步過渡到全蛋白質營養液或多聚體固定配方。若患者能適應全蛋白質配方膳食,則為今後逐步過渡到口服自然膳食打下基礎。一般需要1個月左右時間,過早進入自然膳食,往往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的複發。通常當患者能適應全蛋白營養液後,體重多能維持或有所增加,傷口能愈合。

什麼是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胰腺局部的、節段性或彌漫性的慢性炎症,導致外分泌和內分泌胰腺組織逐漸被纖維瘢痕替代而引起的疾病。當存留的正常組織少於10%時,病人可能產生外分泌不足(消化不良)或內分泌失調(糖尿病)。

慢性胰腺炎的病因有哪些?

膽道係統疾病 膽石症、膽道蛔蟲、炎症長期存在,使胰管、膽管或膽總管的開口處狹窄或梗阻,胰小管破裂,損傷胰腺組織,引起炎症。

慢性酒精中毒 酒精及其代謝產物的細胞毒作用導致胰腺實質進行性損害和纖維化,胰液黏稠及蛋白質沉澱可引起胰管引流不暢和結石形成。

急性胰腺炎和外傷後 特別是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和嚴重創傷造成胰腺不可逆的損害,形成胰腺囊腫及胰腺慢性炎症,影響胰腺分泌功能。

重度營養不良 熱帶地區重度營養不良(蛋白質、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缺乏)可導致胰腺廣泛的萎縮及纖維化,胰腺腺泡細胞內僅含有少量酶原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