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六緯,龍澤厚的三女兒,15歲那年忽得一種怪病,在短短的幾天裏,滿頭黑發差不多全部掉光了。19歲那年被一位中醫治好。21歲那年,舊病又複發。後出家為尼,法號釋寬能,曾任桂平西山洗石庵主持。1989年,寬能法師圓寂三日後,身體十分柔軟,毫無僵硬之感。荼毗時,遺體形成一個紅紅的火球,非常神奇,平生所佩菩子佛珠在1600度高溫下尚有48顆不被熔化,而且產生了的3顆靈內舍利子……
2013年4月4日,筆者專程赴桂平西山了解龍六緯身世。洗石庵的釋宏妙法師贈送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釋寬能法師紀念集》,書中龍六緯詳實介紹了自己的身世和出家過程。
江南巷12號:龍繼棟的故居?
江南巷12號與巷內其他民宅相比,看上去,就知道這裏曾經住過大戶人家。在東巷一些保存較好的建築裏麵,也是唯一一座有字跡標誌的房子。大門口上方有毛筆寫成的“讚廬”兩個字。說法不一,江南巷的董奶奶回憶說,曾有一位平樂籍的人這裏做生意。“熊同和”的後人熊忠敏回憶,一個姓餘的賣布商人曾住在這裏。一種說法,房子的主人當年是一名太監。還有一種說法。解放前這裏曾被一位姓“讚”的軍官買下,“讚廬” 可能和那位軍官有關。
《桂林曆史人物錄》(張益桂 張陽江 著)介紹龍繼棟:
“龍繼棟(1845——1900)字鬆岑,室名槐廬,廣西桂林人。……其故居在桂林江南巷,尚存他題刻的“槐廬”石匾。著有《槐廬詞學》、《槐廬詩學》、《槐廬詩存》、《槐廬文集》等。”
龍繼棟的父親龍啟瑞,曾是桂林“杉湖十子”之一,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殿試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當年在桂林靖江王城正陽門景福樓南曾為龍啟瑞建“狀元坊”,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樓遭火毀,其坊移至東華門,並為狀元張建勳、劉福姚題名。不知道是不是曆史的巧合,龍啟瑞的兒子龍繼棟也在那一年去世。
江南巷12號會不會就是龍繼棟當年的故居?後來才被姓“讚”的軍官買下,改為“讚廬”?這一切尚有待考證。
江南巷4號:熊同和,老桂林眼中的“同仁堂”
如今的江南巷4號,當年曾是桂林有名的藥店——熊同和,後門在如今的蘭井巷。不過,當時的熊同和門牌是江南巷18號。
據《桂林老板路》一書介紹:清朝末年,江西清江農村一個姓熊的農民,挑著貨郎擔來到桂林,憑著做小本生意積攢的血汗錢,開一家小小的藥鋪,取名“熊同和”。
至於熊同和究竟是人的名字,還是藥號,桂林的文獻中語焉不祥,有限的資料也互相矛盾。
2013年4月17日,熊同和藥店的後人熊忠敏講述了他生父熊聯瑾、養父熊靜和一起經營“熊同和”的曆史。
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左右,祖籍江西省清江縣樟樹鎮鬆湖村的熊獻鑫(字靜和)、熊獻馨(字聯瑾)兩兄弟,從江西農村老家走路到桂林謀生。
當時,桂林藥店大部分由江西人經營,主要有熊同春、熊同和、熊同泰、熊同壽等。開始,熊靜和、熊聯瑾在熊同壽藥店做學徒,三年期滿後在店裏做員工,熊氏兄弟認為做員工沒發展,想自己開店。當時,有一家叫熊同和的藥店經營不是太好,熊氏兄弟想頂過來做老板。
但熊氏兩兄弟沒錢,找到曹馴借錢。曹馴比較了解熊氏兄弟的為人,同意借錢給他們頂下熊同和藥店。從此,熊同和才真正屬於熊氏兩兄弟。熊忠敏說,一些文章中說熊同和是傳到熊靜和、熊聯瑾手裏,與事實不符。
孫中山身邊叛將陳烔明的手下有一個叫熊中甫的人,當時是軍服廠的廠長,熊中甫的老家也在江西清江,與熊氏兩兄弟是遠房親戚。熊氏兩兄弟寫信給熊中甫借錢經營熊同和。熊中甫答應出資,後來拿三千塊大洋入股。此時,熊同和實際上有三個股東。
在熊中甫的支持下,熊同和開始做藥材批發生意,越做越大。後來,在如今中心廣場旁杉湖大酒店附近買地建店,正式把熊同和牌子打出來。招牌由書法家寫出來,專門去廣州做成銅字招牌。當時,熊同和的生意除桂林市區和縣裏之外,還發展到柳州、南寧、湖南、廣州等地。後來,熊同和在今百貨大樓的地方開第一家分店九芝堂。
1938年,日軍轟炸桂林城,熊同和損失慘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44年湘桂大撤退。熊同和停業,所有人員分兩個方向撤退,熊靜和帶一批人避難永福羅錦崇化村。當時,熊同和在永福蘇橋建有一個大藥庫,後來全部被盜。另一批人員隨熊聯瑾去靈川潭下竹山堡避難。竹山堡附近的村民聽說“熊同和”老板避難到此,紛紛找上門看病,“熊同和”免費給村民治病。土匪盯上熊家的藥材,一天晚上來兩批土匪搶劫,將許多貴重的藥材搶走。這一次熊同和元氣大傷。
逃難回來後,熊家已經沒錢在現中心廣場原址上蓋房子,隻好利用江南巷熊靜和的私人房子開店。桂林淪陷時期,江南巷熊靜和的私人住房曾被日軍占用養馬,日軍撤退時,沒被燒毀。桂林光複後,熊和同在江南巷繼續營業,雖然開在巷子裏,因為熊同和在桂林的良好口碑,生意一直不錯。
熊同和當年的口碑比較好,在老桂林人眼中,熊同和的陽和解凝膏、小兒疳癪散、滋陰百補丸、胃痛片等最為有名。民國初年,桂林發生大瘟疫,“熊和同”熬藥免費給市民喝,救活許多人,因此受到政府表彰。
熊靜和看中醫很高明。給人看病不收錢,別人尊稱他為“九爺”。當時桂係首領李宗仁、白崇禧有什麼不舒服,都點名請他看病。熊靜和、熊聯瑾分工明確,熊靜和長駐廣州等地,負責采購藥材,熊聯瑾在桂林負責經營藥店。
熊靜和先後娶三房太太,但一直沒有生育。後來,熊聯瑾把三兒子熊忠敏過繼給熊靜和。熊靜和1945年去世。
熊聯瑾娶兩位太太,第一位太太陳氏育兩子三女。陳氏去世後,熊聯瑾繼弦彭培坤。熊忠敏是彭培坤所生的兒子。熊忠敏畢業於湖南湘雅醫學院,曾任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主任。熊聯瑾和彭培坤所生的一個女兒熊景新如今在廈門。
新中國成立後,熊聯瑾曾任廣西政協第一屆委員。1956年,“熊同和”被公私合營。
據熊忠敏回憶,熊同和在江南巷的房子,當時大門在江南巷18號,與魏繼昌家斜對門,後門的對門則是蘭井巷的謝和賡祖屋。當時房子的建築布局,除江南巷大門兩側分別是診所和藥鋪外,進去是三進房子,三進房子每棟都是兩層,一般一樓住人二樓放藥材。房子後麵靠近蘭井巷的地方是一座花園,花園內不僅有白樺樹,還有一座八角形的看棋亭。
如今,“熊同和”名號早已不在,但它的口碑還留存在老桂林人的記憶中。
江南巷1號:廣西同盟會秘密支部所在地
江南巷1號僅從外表麵看,完全看不出這裏曾經的輝煌。
這裏,曾是魏繼昌的故居,同盟會廣西支部出版的《南報》和《南風報》編輯部所在地。1909年同盟會廣西支部出版《南報》,這份報刊是同盟會廣西支部的機關報。報紙的愛國革命言論受到當地警方的注意,補辦注冊手續遲未獲批,故隻出3期即停刊。1910年,《南報》改為《南風報》。《南報》沒有刊完的稿件在《南風報》上繼續連載。它在廣西巡警道衙門履行過手續,是合法刊物,加上編、作者多是當時新軍的軍官,因而一直到廣西獨立才自動停刊。《南風報》共出8期,每期出2000冊,經費由軍、政、學界捐集,欄目與《南報》相似,宣傳排清,鼓吹革命。
1910年10月,同盟會廣西支部的秘密機關就設在魏繼昌在福棠街2號(今江南巷1號)的住宅內。
辛亥革命前夕,省城桂林已是革命黨人雲集。他們鼓動革命,歃血為盟,已發展到200多名同盟會員。
1911年10月11日,電報局內線傳來消息:起義軍已占領武漢三鎮,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
三四天後卻傳來了十萬火急的危情:清廷重用袁世凱,調集北洋清旅大剿起義軍,反攻奪去漢口大智門車站,形勢異常嚴峻,急需支援。
此時此刻,分布在全國十八個省的革命黨人奮起策應。策應的方式,一是立即策動各省的地方大吏宣布獨立,脫離清廷;二是積極組織援鄂北伐敢死隊。
“鄂事緊要,亟待應接!”省城桂林,在廣西同盟會支部長耿毅的指揮下,決定於重陽節(10月29日)晚12時舉行起義。起義的主力是桂林城南郊李家村兵營的新軍混成協及學兵營約2000人,還有象鼻山下陸軍小學的學生兵及支持同盟會的會黨數百餘人。當時的桂林城,四周皆是石砌高牆,爬城不易,於是決定到時候就裏應外合,強行從南門、文昌門、西門和北門同時進城,會合進攻巡撫、布政使衙署及巡警道,並鎮壓非常頑固的舊軍巡防營六個大隊。
天有不測風雲,那天的下午,突然狂風暴雨,越到晚上雨越大,城內街道頓成河流,南郊道路已是汪洋。革命黨人劉建藩率領的新軍混成協三個營的起義隊伍,從李家村兵營開拔到將軍橋,無法通過南溪河,城內外的起義人員終因不能會合而被迫停止起義。
當時廣西同盟會支部長耿毅亦是軍官,坐鎮王城東隅魏繼昌府宅內的同盟會秘密支部處指揮這次起義。後來,同盟會組織敢死隊北上援助武昌的起義孤軍,日後的桂係首領白崇禧當時就在這支隊伍中。
解放後,魏繼昌曾任桂林市副市長。東巷老人的眼中,晚年的魏繼昌愛好京劇,每逢星期二、六晚上,身穿長袍,頭戴大禮帽,步行到依仁路桂林市文化館(現群眾藝術館)去過京劇癮,還親自操鼓。
當時家住魏繼昌對麵“熊同和”藥號熊靜和的養子熊忠敏回憶,“文革”期間,魏繼昌的兒子魏寶瑜當時任西安郵電大學的教授,被迫跳樓自殺。怕魏繼昌受不了兒子跳樓自殺的打擊,周圍的人一直沒敢告訴他真相。
東巷12號:韋瑞霖,解放前桂林最後一任市長
東巷12號實在太不起眼,沒像其他地方那樣,有曆史厚重的磚牆、雕琢精致的門窗,隻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民宅。
一次,與桂林市作協主席李時新一起走到東巷12號時,李時新說,解放前桂林市最後一任市長韋瑞霖曾住在這裏。當時,我聽了大吃一驚,甚至有些不敢相信。但李時新的話我是相信的,涉及曆史,他不會亂說。
後來查資料,韋瑞霖(1912—1998),壯族,字煥熙,永福縣上石門村人。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在桂林考取候用縣長第一名,卻誌願到廣西抗戰前線最小的縣份——寧明縣任職。在寧明未滿兩年,韋瑞霖調任昭平縣縣長。後又曾調平樂、柳江等縣任縣長。抗戰勝利後,得到重慶國民政府通令嘉獎,升任桂林市長。
1949年12月,韋瑞霖率部接受解放軍和平改編,成為解放前桂林最後一任市長。解放後,韋瑞霖曾任第六、七屆廣西政協副主席,還曾編纂出版過《新桂係紀實》(上、中、下冊)等書籍。
1998年,韋瑞霖病逝於南寧,享年八十七歲。
東巷7號:馬啟邦,輔佐白崇禧的警察局長
聽說東巷7號內曾經有一座歐式的建築,十分漂亮,一看就知主人是一位有錢的人。
但我走進東巷時,7號院內隻剩下斷牆殘壁和一棵價值不菲的羅漢鬆。但從倒在地上的羅馬柱上,仍然可以判斷出這家房子主人的家底。桂林作家南木曾把他當年拍攝的東巷7號的照片給我看,果然,建築十分精美。聽說,東巷7號的建築曾被文物部門列為不可移動文物。據說,未來東巷改造準備把東巷7號內的建築重新恢複。
東巷7號院子的主人原是馬啟邦,白崇禧主政廣西時,馬曾是桂林警察局局長。
馬啟邦的公開資料比較少,《廣西民國人物》中有一則馬啟邦的簡介。簡單說,馬啟邦的父親維麟(耀卿)是白崇禧的嶽父維麒(健卿)的親兄弟。在此之前,我查許多史料都找不到馬啟邦的資料。謝和賡的兒子謝鏞曾向我介紹,馬啟邦的政績並不突出,但對白崇禧比較聽話。雖然政績不突出,但馬啟邦的官運卻不錯,先後在柳州、桂林都當過警察局長,還曾經做過南丹縣的縣長。
1948年,馬啟邦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12月經海南島去台灣。1984年5月2日去世。 馬啟邦的後人現在台灣。前幾年,曾專程回桂林東巷看望東巷號的老房子,並專程赴南寧看望了謝和賡的兒子謝鏞。
蘭井巷7號:謝和賡,潛伏在白崇禧身邊的中共黨員
蘭井巷形成於明末清初,因巷內有一口古,井旁有玉蘭和蘭花,花開香遍四周,人們就叫它蘭井巷。
包括蘭井巷7號在內的王府花園,當年曾是著名中共地下黨員謝和賡的祖屋。謝和賡的祖父謝啟中,謝家在蘭井巷的曆史從謝啟中開始。
據《桂林曆代人物錄》(張益桂 張陽江 著)記載:
“謝啟中,字叔彥,桂林人。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進士,官戶部主事,後講學至老。啟中善詩,著有《夢春草堂詩集》。”
張美美在《孫中山在桂林軼事拾遺》一文中介紹:“1921年冬,孫中山到桂林,頭兩晚住東華門外蘭井巷瑞芝堂老謝家。……籌備處由謝啟中為主事……為了答謝籌備處多日奔忙,安排生活,組織活動,孫中山和宋慶齡特在靖江王府門前與三十多人員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