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張美美記述,謝啟中的三兒子謝睿慈的女兒謝和瑾向她回憶,當年,謝家祖宅院緊靠東華門左手邊,為清代木結構青磚房。高大的門樓四周是青磚到頂的風火牆,大院後門通蘭井巷。此宅為五開間三進,中間那進房略大,住謝啟中及大兒子謝順慈家。因兒孫較多,兩旁住老三謝睿慈、老四謝康慈。三進院落有寬敞的天井,有花卉魚缸,假山盆景。房屋走廊披廈互連可通,下雨行走淋不濕身,屋後有花園。孫中山住的是第三進謝康慈的那房子,靠近花園。

謝順慈的兒子謝和賡在《我讀書的回憶》(原載:政協桂林市委員會《桂林文史資料》第三十七輯》)中說:“少年時代,我家住在桂林王城邊的東華門,有兩進兩層走馬39間木製房間,四周有很高的封火牆圍著。兩進房屋之間有寬闊的雨亭,門前和後院有兩個大花園。”

林平也曾在《蘭井巷》一文中寫到:“謝家大院是謝和賡祖父做知府時所修建的,上下三進,飛簷、花窗、料石階沿,每進中間是天井,天井兩邊是花壇,種有玉蘭、山茶花,好不氣派。”

謝順慈曾任桂林慈善會會長,寫一手純正的顏體榜書,當年桂林城2/3以上店鋪名由其題寫。現存獨秀峰下“中山不死”碑出自其手。1942年,謝和賡赴美國學習,結識著名作家賽珍珠,得知賽珍珠十分敬仰孫中山,還專門請謝順慈書寫孫中山喜歡的《禮運·大同篇》和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送給賽珍珠。

謝和賡在《我讀書的回憶》中稱:我父親受聘為廣西省政府資議,並與寓桂的繪畫大師徐悲鴻先生結為書畫好友,兩人被稱為桂省“二絕”。

謝和賡,是周恩來親自安排潛伏在白崇禧身邊的中共地下黨員。關於謝和賡潛伏在白崇禧身邊的故事,史料已多次披露,媒體也多次報道。但一個未解之謎,曆史上一直諱莫如深。

曆史上,中央紅軍從廣西全州、興安間搶渡湘江,流傳的桂係給紅軍讓路的曆史之謎一直沒有解開。所有可能涉及的文獻資料中對此也是諱莫如深。白崇禧在軍事上號稱“小諸葛”,當年卻通過一連串不尋常的突然調動,在全、灌、興鐵三角留下對紅軍的防務空白。布置湘江防務的時候,白崇禧和劉斐曾到興安對十五軍軍長夏威和參謀長藍香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誰給紅軍送個信,說我們讓一條路任其通過。”衷心話隱藏在了笑話之中。

如果桂係有意給紅軍讓路,當時明白桂係高層心意和信息的人會是誰?又有誰可以把這個天大的機密傳遞紅軍高層,又能讓紅軍高層相信?

綜合諸多史料推斷,當時潛伏在桂係最高層的中共地下黨,隻有謝和賡和宣俠父。兩人中,唯有謝和賡當時有可以出入李宗仁和白禧辦公室的“特別出入”證。

李宗仁、白崇禧、李克農、謝和賡,這些有可能涉及秘密核心或邊緣的人,在他們日後傳記和回憶中均對中央紅軍生死關頭的“湘江之戰”讓路之謎,隻字未提。不約而同的刻意隱瞞?心有所痛的不願提及?還是其他?

湘江之戰的三年後,發生在上海的一件間諜案,或許可以從中佐證謝和賡在白崇禧身邊的作用。

1937年8月27日,淞滬會戰正在激烈進行。奉黨中央之命,李克農帶領幾位助手匆匆離開大上海,搭乘滬寧線上蘭鋼快車來到南京,在秦邦憲、葉劍英領導下開展工作。

一天上午,葉劍英、李克農和副官肖作雲三人應大本營作戰部之邀乘汽車去城西五台山上參觀高射炮陣地。歸途中,李克農發現路邊一個戴草帽的矮個子老漢有意扔下一個紙團,又盯住他看了一陣才慢慢離開。出於職業敏感,李克農停下車來,撿起小紙團上車攤開一看,是兩行鉛筆字:“日本特務要刺殺白總長,務請轉告他切切不可大意。”

大家都認為,此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但搞不清老漢的來頭,又無確切證據,此事不便通過官方正式渠道告知白崇禧。李克農隨即想到在白氏身邊擔任機要秘書的中共秘密黨員謝和賡。

謝和賡得到情報後,立即向白崇禧報告。白崇禧加強了個人警衛力量,不定期更換住所,讓日諜無從下手。

當時,白崇禧在南京有兩處住所。一處在逸仙橋附近的雍園9號,是一座帶花園的小洋樓。另一處在清涼山1號,也是一幢洋樓。

9月19日晚,七八個人影分兩路從廣州路和清涼山上潛往白氏別墅,試圖翻院牆進入,引起犬吠。接著這些不速之客幹脆直接撲向別墅,遇到衛兵們抵抗,雙方發生激烈槍戰,雙方各有人員傷亡。這些偷襲者正是日軍間諜。

謝和賡的愛情故事也十分傳奇。第一位太太是白崇禧夫人馬佩璋的表妹杜璿,兩人生有一個兒子謝鏞。第二位太太是曾與江青一起爭演《賽金花》的著名演員王瑩。謝和賡曾向筆者回憶,杜璿去世的那一天恰好是謝和賡的生日。

東西巷的咖啡館

咖啡館是一座城市精神氣質和小資情調的體現,相比繁華鬧市的商業咖啡館,古巷內的咖啡館更接近咖啡館的精神內核。

近年來,東西巷內就先後開了幾家咖啡館。每一家咖啡館主人不同,故事也各有各的精彩。古巷深處的咖啡館,既為落寞的古巷增添了一絲活力,也提升了古巷的時尚氣質。想一想,行走古巷內,突然發現一家咖啡館的驚喜;想一想,看見身穿旗袍或著裝時尚的女子,捧一杯咖啡依偎在古巷內咖啡館一角時的驚豔。

蘭井巷7號的“籣井”

蘭井巷內的籣井咖啡是東巷的第一家咖啡館,英文名“LANDING”(目的地)。蘭井的名字是從十個候選名字中精選出來的,主人喜歡這條頗具詩意並一見鍾情的巷子。

這個具有優雅氣質的名字被許多人喜歡。一家咖啡館的氣質,其實就是咖啡館主人的氣質。有海外背景的蘭井咖啡幕後主人集古巷情懷與小資情懷於一體,讓蘭井咖啡與眾不同,雖然開在偏僻的古巷內,仍然吸引眾多名人和外國遊客專程而來。

蘭井咖啡館所在地是著名中共地下黨員謝和賡的故居舊址。當年,謝和賡被中共高層秘密安排潛伏在桂係高級將領白崇禧身邊,為中共傳遞許多重要情報。謝和賡的愛情故事也頗為傳奇,第一位妻子是白崇禧夫人馬佩璋的表妹,第二位妻子是當年曾經與江青爭演《賽金花》的著名演員王瑩。

所在地本身的厚重曆史,讓蘭井咖啡在東西巷的咖啡館中卓然獨秀。蘭井咖啡的定位致力於傳播和挖掘桂林本地文化,換句話,蘭井咖啡賣的不僅僅是咖啡,還有文化。

蘭井咖啡的不懈努力得到回報,《三聯生活周刊》的創始人董秀玉、德國總理默克爾來中國點名要見的中國作家李洱、上海作家陳丹燕等一批中國著名的作家、學者都曾先後做客蘭井咖啡。蘭井咖啡曾在《旅遊》、《羊城晚報》、廣西電視台、桂林電視台等眾多媒體上做過專題節目,這在桂林的咖啡館中並不多見。

蘭井咖啡麵積不大,隻有三間瓦房。蘭井咖啡的主人從尊重曆史細節的角度考慮,最大限度保持房屋的原貌。因此,蘭井咖啡的環境在東西巷的咖啡館中不是最好的,但喜歡蘭井咖啡的人並不在乎,他們喜歡的是蘭井獨一無二的曆史。

蘭井咖啡的主人說,蘭井咖啡2010年1日1日開業,選在這天開業,是取自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蘭井咖啡自開業之日後,就一直為東西巷的保護鼓與呼。在政府下決心修繕整治東西巷後,蘭井咖啡完成了它第一階段的曆史使命,成為東西巷內第一家撤離的咖啡館。東巷改造竣工後,蘭井咖啡還將回到蘭井巷,繼續為打造桂林文化地標而努力。

江南巷的“老房子”

江南巷的“老房子咖啡館”是第二家開在東巷內的咖啡館。

房子是咖啡館主人自家的房子,主人曾經做過旅遊。樓上樓下均設雅座,女店主喜歡美食,所以老房子的美食質量較有保障。這裏的甜品味道不錯,價格也算實惠。

相比東西巷內強調特色或文化品位的咖啡館,老房子走的是休閑路子。客人隻要願意消費,都可以去那裏小坐放鬆。因為樓下樓下都有包廂,客人可以在包廂裏放鬆地玩桌遊和打牌。隻要不影響到其他人,店主一般會比較寬容。

老房子的本地客人較多,客人們喜歡這裏居家的味道和放鬆的環境。

東巷14號的“舒宅”

東巷14號曾經是桂林老字號“巨豐泰”藥店的所在地,這裏現在是一家叫“舒宅”的咖啡館。從時間上算,舒宅是第三家開在東巷內的咖啡館。說舒宅是咖啡館有些牽強,因為它並不是純粹的咖啡館。

一位熟悉舒宅並與主人深交的網友如此描述舒宅:“不知如何劃歸這間小店的類型,說它是書店吧,許多人專為桌遊而來,說它是咖啡店吧,實在是找不到一點喝咖啡的小資情調。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來往的屌絲文藝青年居多。”

據說,在東巷附近長大的店主是一位愛讀書的文藝青年,曾去過北京的南鑼鼓巷和798,喜歡那裏富有文藝氣息的特色小店,希望能在桂林也開一家那樣的小店。於是他與朋友在東巷14號合開的“舒宅”小店誕生了,成為一些文藝青年的聚會處。這間原本隻有十幾平米的簡陋居民房,被他們用一些新潮的元素裝潢得很潮很另類。

早期客人在舒宅是可以不消費的,店主隻是把它做成了一個朋友可以來經常聚聚的窩,對不點東西的客人免單。這種自由散漫和文藝新潮的氛圍,讓舒宅迅速聚攏人氣,成為本地乃至外地文藝青年最愛的據點之一。後來,迫於經營壓力,才設了5塊錢的最低消費。

東巷20號的“東巷二十號”

在東巷所有咖啡館中,東巷20號的“東巷二十號”的建築是最好的,這座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本身就是古巷曆史的一部分。經營這間咖啡館的兩位小夥子很喜歡古巷,產品做得也不錯。他們的父輩對他們的事業很支持,經營在店裏幫他們招呼客人,打理店內的環境。

據說,東巷20號曾經住過一位陽朔籍的清朝太醫,但具體情況不太清楚。東巷20號保留完好的老房子以及店主對細節處的精心布置,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最愛。桂林的許多攝影愛好者,在這裏拍過許多經典照片。

西巷16號的“老臉”

“老臉” 咖啡館是東西巷中最年輕的咖啡館吧。店主是幾位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

老臉麵積不大,環境甚至有些逼仄,但裏麵卻很溫暖舒適。店內的色彩搭配,出自兩位畢竟業於美術學院的女店主之手,很有藝術感覺,但又不失咖啡館的特有細膩。老臉咖啡適合女孩約閨密去小坐。或者一個人在那裏聽聽音樂,看看書,或與店主閑聊。

在老臉,星期一到星期五的白天裏,它特別安靜,你可以自由自在地看書、聽音樂,櫃子裏的CD必會給你帶來驚喜,可以自己挑選著放。在室內陳設上,老臉咖啡特別富有清雅而明靜的氣息,帶有知性的氣息,不論牆壁上的擺飾、圖畫,或是書架上陳列的許多書籍、雜誌,還有空中飄來的音樂。最重要的是來來往往的老臉新臉們,更增添她的生命與活力。

西巷1號的“貓吧”

“貓吧”在西巷1號的清真寺旁邊,麵積不大,但店麵布置很有創意。

在咖啡館越來越個性化的今天,“貓吧”以貓咪為主題。喜歡貓的人,可以在這裏找到知音,交流關於貓的種種故事。

“貓吧”,雖然空間不算大,但卻是玩桌遊、躲貓貓的好去處。在這裏,可以喝飲料,可以看書,可以埋沙發睡覺。

不從眾,不迎合,隻開給喜歡的人,隻要喜歡的人來。或許,這就是“貓吧”的初衷之一。

西巷口的“西望”

“從裝潢、消費和文化格調來講,西巷的西望咖啡算得上是東西巷所有咖啡店中最高端的一家,再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整個桂林都相當出挑。”網友這樣評價位於西巷口的西望咖啡。

“西望”是“蘭井”的姐妹店。與蘭井一樣,西望對客人很挑剔,在裏麵不讓大聲喧嘩,不讓抽煙,偶然可以玩桌遊,但不能吵到其他人。

西望會定期組織沙龍,邀請不同領域的人來碰撞思想,一些在桂林甚至國內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情可能在這裏開始醞釀。在西望,或許不經意間你遇到的一個人,可能就是某某書的作者,或者在桂林小有影響的人物。國內一些名家也是西望的常客,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張煒、著名作家李洱、情感作家葉傾城,都曾應主人之邀來過這裏。用網友的話說:“短短爬個樓梯的功夫,你就知道這家咖啡館的底氣了。”

“西望”(SWAN)的名字是主人在上海田子坊得到的靈感。為給西望取名,主人曾經飛赴杭州的西湖畔,安徽的西遞、宏村,北京的後海、三裏屯,上海的田子坊、新天地、紅坊等地,最後在上海的田子坊從一本前衛畫家的畫冊中得到靈感。

關於“西望”的詮釋有許多:

李白《蜀道難》名句: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谘嗟!”

晏殊《蝶戀花》名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坐在西望咖啡二樓陽台上,四周都是風景,向西望可見西巷尾天主教堂的十字架,在夕陽西下時有一種說不出的聖潔。位於西巷口的“西望”除取“希望”諧音傳遞正能量之外,也和主人對信仰的追尋有關。

在西望,可以把你的未來夢想和心願寫成信,然後寄給未來的自己。若幹年後,或許你的一個夢想曾經與西望有關。

與蘭井一脈相承,西望經營的不僅僅是咖啡,還有夢想。

張迪簡介:張迪,70後,河南沈丘人,曾在空軍部隊服役若幹年。曾著中短篇小說集《曾經那麼接近幸福》,主編《桂林休閑地圖》、《桂林米粉》係列休閑文化書籍。喜歡獨自行走具有曆史厚重感的古鎮古巷,喜歡透過歲月散落的細節窺探曆史的風起雲湧、潮起潮落。現居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