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仿生養生拓展——健康瘦身(2 / 3)

3.抖翎:減肥又健身

抖翎是一個“仿生”動作,既像是鳥兒振動翅膀解除疲乏,又像貓狗沾水後抖動脫水。動物的抖動,看起來十分美觀,協調。經過抖動後,動物能得到極大的滿足和休整。抖動,是動物也是人類健身的最高境界,有益健康。太極拳中叫金雞抖翎。

坐著不如站著,站著不如走著,走著不如跑著,跑著不如抖著。人類怎樣像動物那樣全身抖動呢?隨著音樂的旋律,隨著人體的抖動,翻滾著蔚藍的波浪,閃爍嬌美的容光。公園裏那些不停的扭動身體的人,就是通過背部的抖動,活絡經脈,達到健身的目的。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但經常抖動雙腿能延長人的壽命。坐著看書報或看電視時,如能將兩腳的腳後跟踮起來,隻用腳尖著地,兩腿不停地上下抖動,對養生保健大有好處。

抖動兩腿時,兩腿的肌肉不停地收縮和放鬆,膝關節和踝關節也不停地運動,這就鍛煉了兩腿的肌肉、骨骼和關節,使其逐漸發達,粗壯有力,防止了腿“先老”。另外,這種動作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使肢體的肌肉骨骼獲得豐富的血液營養供應,維持並增強肌肉關節的活力。抖動搖晃動作在肌肉伸縮的同時,促進了下肢血液回流,防止了肢體血栓和靜脈曲張的形成。

有人擔心抖動兩腿會影響看書報或看電視的效果,其實不然。經研究,這種習慣性動作並非來自大腦皮質中樞神經的指令,因此它並不會幹擾、影響當時所從事活動的效果。抖動本身所耗損的熱能微不足道,因此不會增加疲勞感。相反,當人困乏欲睡時,下肢抖動還能抵消一部分疲勞。

下麵我們來學習一下抖翎的方法:抖翎的練習非常簡單,就一個動作,而且不占地方,可以說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減肥方法。具體動作為:兩腳並攏站立,或略為分開,膝關節微曲,全身放鬆,然後以兩側胯骨為動點,前後擺動,帶動軀幹和四肢抖動。

經常練習此動作,能增進胃腸蠕動,有助於鬆胯和調整體內氣機,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練習時要放鬆,不要繃緊,全身要像軟骨頭那樣。其次是動胯,要以胯帶全身,不是用臀部和手臂去晃動。做到這兩點以後,練起來上肢就像脫臼似的,各個關節都同步抖動,有一種輕盈的節奏感。此外,初練此動作時時間不要太長,練上5分鍾就差不多了,以後再逐漸增加到20~30分鍾。開始時節奏也不宜太快,等習慣以後再加速練習。而且不要飽腹練抖翎,吃飽後抖動,腹部與兩肋會出現不舒服的感覺。

當然,在一些社交場合,比如開會時,比如和別人交談時,抖動雙腿可能被人視為不禮貌,那就選擇一個隻有自己或者是家人、熟人在場的機會,練習“抖翎”吧!

附錄:仿形擬意的中華武術

自遠古時代,人類為了生存,在與野獸和猛禽的搏殺中,就自然地產生了武術的雛形。先輩拳家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逐漸認識到了仿效各種禽獸搏殺動作的重要性,於是,中華武術就落下了“仿生學”的深刻印跡。

“站樁”,是武術的基本功。有“豹拳樁”、“虎拳樁”、“鶴拳樁”、“龍拳樁”、“蛇拳樁”等,以這些動物命名的站樁功,惟妙惟肖地模仿了豹、虎、鶴、龍、蛇等各種動物的形態特點。

少林五拳(龍拳、虎拳、蛇拳、豹拳、鶴拳)則更是模仿這些動物的動作和意識,經長期錘煉而成。如龍拳有撞山跳澗之威,飛躍進擊之勇。虎拳主要是模仿猛虎下山的情景;蛇拳則主要模仿驚蛇蘇醒,蜿蜒出洞,遊動爬行,伺機覓食,昂首進攻及舒展回洞等動作的形和意。

“猴拳小架”,是對操練猴拳的貶稱。事實上,猴拳吸取了猴子的敏捷、機智、靈活、輕巧、好動等特點,並結合攻防技巧創編成功的。

中國傳統武術與養生術、健身術中的仿生學思想一脈相承。

戰國時期的《莊子·刻意》中載:“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頸鳥伸,為壽而己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之所好也。”

《三國誌·華佗傳》記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能使其極耳,動搖則骨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誓猶門樞不朽是也。”華佗將莊子的熊鳥動作兩種,加入虎、鹿、猿三種,通過模仿禽獸形態,從而創造出流傳至今的“導引術”體係——五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