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憶雷春(3 / 3)

我曾經多次去過雷春成縣的家,是他家裏的常客,吃飯、喝酒、聊天,不一而足。他的那個小院十分簡陋寒酸,院子中間改造後的畫室隻有幾個平方米,僅能搭一張一米多長的畫桌,人站在裏麵打不過轉身,酷暑難耐,嚴寒難擋。當時,兩個孩子尚小,大女兒冰如上初中,小兒子黑娃(小名)屁股上吊著書包上小學,他的愛人忙著學校裏的事,生活拮據,沒有寬鬆富足的跡象。大人孩子衣著樸素,平常飯菜,生活一般,也沒有任何新家具,勉強能過。想起這些來,心裏隱隱作痛,給我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

難得一個星期天,我與從武都回家來的雷春,與他為鄰的同事李忠義,以及兩個外地朋友一起,在他家裏聚會。大家興致極高,寬鬆自如,喝酒彈唱。不一會,雷春喝大了。後來,我們從前院李忠義家裏出來時,雷春已經大醉,愛人正忙著給他擦洗。那是我唯一一次看見雷春喝醉。

第二天下午,我再見到雷春,他已經笑得不能自已,“嘿嘿,吐了兩大盆子,丟人著,丟人著。”我們大笑相答。

他的誠樸、真情、直率、不設防、性情中人的樣子,我永遠不能忘懷。

雷春啊,就是雷春!

那是一個夏天,我和雷春從蘭州同車返回成縣,車上還有我上中學的女兒。我們與司機喜林同車聊天,興致很好。車過定西馬營,大家不知怎麼通過聊天懷舊之後,竟然唱起歌來。我們三個男人爭先恐後地競賽老歌清唱,看誰會唱的老歌最早最多。我的女兒樂得直叫。特別是雷春報說“鍋兒”(成縣地方語音)的名字時,女兒更是大笑不止。她充分享受了雷叔叔幽默蕩然的本真和青春年輕的心。

這也是雷春。他真性情!

車到秦安縣城,我們在一家路邊麵館吃飯。同桌對麵坐著三位農村青壯年婦女,每人捧著一隻碩大的碗,整個臉都鑽進大碗裏麵去了,隻是黑色的頭在晃動。她們吃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她們吃完飯,直起腰端坐在那裏,滿臉紅脹,喘著粗氣。三位婦女還沒有踏出門,雷春提高聲調迫不及待地評論起來:“啊呀,咋那麼能吃啊!”我笑說:“你能跟上她們的本事嗎?能吃能幹嘛!她們能背起二百斤重的東西,你兩個也抵不上她們一個啊!”雷春笑說:“那是,那是。我沒那本事。”

這就是雷春。他幽默,他直率。

一個大雨瓢潑的星期天上午,雷春來到我家裏,為一位朋友說情,幫忙調動一個人。之前,他用熟識的雷體書法給我寫了一封長達七八頁的信。——十分可惜,我不知道那封信現在是否還在!那天,當著雷春的麵,我一聽就炸火了,一點沒給雷春麵子。因為我跟他太熟了,說話也就很隨意。我說:“雷春,你沒有飯吃了到我家裏來,現在國家剛把糧本子取消了,糧夠吃,吃飯不愁。”我一口拒絕,把雷春狠狠奚落了一頓。他無可奈何地傻笑了笑,十分難堪。

當時,我十分反感的是雷春為之幫忙說情的那個人,還有那件事。那人跟我也很熟,能算是一個朋友。現在還是朋友,有往來。當時,在我看來,根本無法接受(現在看來也是錯的)。後來,那人見了我遠遠地繞開了。我好多年來,心裏一直懊悔的是太不給雷春麵子了,傷他太狠。我為什麼不能抑製自己的情緒婉言拒絕呢?那時,我年輕氣盛,做不到。現在,我回想,也許,雷春從情感上與我有了隱隱的裂痕。但是,我們依然是要好的朋友。我們的交情是純潔的,我們依然喝酒、聊天、談笑,他給我畫畫。

這就是雷春,為人真心,不怕自己受委屈。

我知道,雷春這一生受到的委屈太多太多了。他為了朋友受委屈不後悔。朋友的事情,他總是盡心盡力。他把為別人幫忙做事視為本分。他也是在人性的真情裏磨礪見識和得到生活的勇氣,催促自己接受生活的煎熬、人性之炙烤,咬緊牙關,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使自己的藝術人生絢麗多姿。他,讓我們永遠懷念!

雷春很長一段人生曆程,都是在傷痛屈辱自卑疼痛的困境裏麵走過來的,生活對他的苛刻磨練,早已將他錘煉成了一塊鈦合金,他不在乎我這一次。

盡管我說的話太陡,但是,我們之間的話語不是直抵人性尊嚴的傷痛,是朋友兄弟間的真性情對罵,是我們情感的另一種交流。話雖難聽,當時讓人難以接受,但是不傷人性之根,不傷情感枝葉,我們的友誼之樹鬱鬱蔥蔥。我們的心靈之路是相通的,我們不枉為一場人生摯友。這是緣分。

雷春,我想,你是明白的。你是大智之人。

那年,我和雷春一起到了蘭州,他帶我去拜訪顧子惠老先生。他還把自己在蘭州的一些好朋友介紹給我,讓我受到友情和藝術的熏陶。當時,顧老已經是接近九十高齡的人,那天,老人站在畫案旁邊作畫,不時有清鼻涕滴出,他用一塊手絹揩拭,我印象極深。後來,老人在蘭州一個場合,為我書寫了一幅大大的“虎”。我如獲至寶。

雷春的朋友遍布他生活的各方麵,有社會高層要員,也有平頭百姓,還有畫界名人同行,他用自己的真誠坦率樸實平凡厚道贏得了人們對他的熱愛敬重和濃濃重重的人氣。

雷春生活在隴南山區的成縣。那裏山川秀麗、物產豐富、曆史悠久、地靈人傑。成縣是東漢著名摩崖石刻《西狹頌》的所在地,也是杜甫《同穀七歌》的誕生地。源遠流長的深厚文化底蘊孕育了許多的文化人,有些人逐步成為有一定建樹的文化名人,他們是成縣人中的佼佼者、代表和文化脊梁。當今的楊立強、雷春(已故)、王天一(已故)、劉九疇(已故)、包步洲(已故)、胡祥慶(已故)、汪廷湖、陳廷棟等人如雷貫耳、撐起了那一片高天,還有一批文化中堅和後起之秀浩浩蕩蕩,氣勢奪人。

文化的力量和無窮魅力導引地方社會的走向和未來發展,這種影響力是長期的、恒久的,是不易為人們覺察潛移默化形成的。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裏,源遠流長的文化動力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時期的文化鑄就了一段曆史的驕傲與輝煌。文化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原動力。總覽人類社會發展的綿綿河山,莫不是以文化符號銘刻人類記憶與文明的足跡的。文化精魂無時無刻不映現著人類的成長和偉大。然而,這種作用在今天的生活中某種程度,卻真正鮮有從靈魂根源和社會實踐上被普遍的社會價值觀認可,文化像是一種幡動映現於人們的眼簾。地方文化的走向和發展在艱難彎曲的現狀中苦痛前行,尷尬與張揚同在,發展與製衡並存,浮躁與抗爭共生。文化人的生存空間與發展走向成為鋼絲上行走的漫漫旅程。

雷春是一個縮影,他走得曲折、艱辛、難受。吊唁的人們說:“雷春的人啊,一輩子沒吃一頓好飯,沒穿一件好衣,也沒有活過一天展脫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雷春總是肩負沉重的行囊,艱難行走。雷春的畫作美麗,雷春的人活得艱辛。透過雷春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卷,我們約略窺視到雷春的憂鬱悲傷和期盼,還有無奈,包括向往與夢幻。他給我們留下的除了美麗,更有無盡的苦澀與深深懷戀,還有深深的思考。美好一旦失去才分外感到珍貴,雷春即是。

多年前,我在立強家裏見過一次雷春的母親,僅僅見過這一次。母親衣著樸素,像一片飽經風霜的老葉,瘦小、良善、可親。老人不高的身影,從正廳大門進來,徑直往她姐姐(立強的母親)的屋子裏走去。

立強告訴我:“那是雷春他媽媽。”

這是我對一位母親永久的記憶。

我心裏說不出的難受,是什麼原因,至今我也說不明白。因為,那是一位母親,一位偉大可憐的母親!是我永遠不能忘記的母親。

我從她的身影裏能夠尋得人性的熠熠光輝。

母親造就了雷春。

母親的光輝照亮了雷春。

2013年9月9日於蘭州如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