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倒影

短篇欣賞

作者:李永生

自淶陽縣城西行三十餘裏,有一山名為釜山,傳說為“黃帝與諸侯合符處”。山上有一寺,名喚靈泉。這靈泉寺很有曆史,清乾隆年間,丹青高手念慈大師曾在此做住持。

念慈自幼聰慧,對繪畫無師自通,全憑個人刻苦磨練終成大器。山水花草、人蟲鳥獸,無所不精。一次,他應邀為新落成的“天墨池”書院畫影壁,隻見他執筆在手,略一思索,便筆走龍蛇,一氣嗬成《錦雞圖》。“天墨池”為書香之地,“錦”字即寓意學子錦繡前程。圖中錦雞或啄食青苔,或梳毛理翅,或引頸逗曉,或翹足獨立……無不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正巧,一擎鷹之人路過,也停下來看熱鬧,鷹見壁上錦雞,幾次掣動擎鷹人的胳膊做欲撲狀,眾人連呼精妙。

念慈之畫被不少人索要收藏。京城“內聯升”鞋店曾掛有一幅他的《赤腳大仙》。這“內聯升”鞋店做的鞋為皇家禦用之物。一皇帝近侍去該店見到這幅畫,便花重金買下。乾隆帝無意之中看到此畫,竟然足足欣賞了半個時辰,可見念慈畫技之高。

念慈與人為善,每遇求畫之人,無論貧富貴賤,隻要誠心向善都盡量滿足。但也有特別之處,凡官場之人求畫,必要答應他兩個條件:一是求畫人須為其研墨;二是隻以半幅《月舟圖》相送。曾有好幾位達官貴人因不願接受這兩個條件而空手離去。

乾隆十一年,淶陽新上任一位名叫安子玉的縣令。安知縣上任第五天,便慕名來靈泉寺拜見念慈,向其求畫。

主客見麵後,知縣道明來意,念慈說出了他的兩個條件。安知縣未加思索便說:“學生為大師研墨理所應當,大師即便不提,學生也會如此。大師所畫不論半幅整幅,都是墨寶。”念慈遂鋪開宣紙,安知縣則恭恭敬敬在一旁侍立研墨。念慈凝神握筆,先是畫出一葉小舟,可奇怪的是此舟竟然倒扣。安子玉正在驚奇,念慈就又勾畫幾縷清波,將小舟淹沒。大師放下筆,雙手合十:“此一半《月舟圖》。”知縣仔細審視此畫,心中揣摩:河中扣舟即為覆舟,我剛上任,便咒我翻船……念慈見其遲疑,便說:“施主如覺此畫對您不敬,老衲便將其焚燒……”念慈剛一伸手,安子玉趕忙止住:“大師墨寶,學生豈敢唐突,但不知大師另半幅畫何時才能畫?”念慈說:“能否畫上,要看施主為政為人如何!”安知縣捧畫下山,到家後將畫懸於書房正中。

安子玉是個好官。他明察冤獄,懲治惡匪,率民墾荒,興辦教育,當真竭誠為民。上任半年之時,淶陽逢百年不遇旱災,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地。安知縣上書朝廷請求撥發賑災銀兩,在等待賑銀之時,他捐獻自己的積蓄俸銀,又說服縣內富紳大戶開倉放糧。無奈饑民太多,縣內救濟隻是杯水車薪,饑民便另尋出路。淶陽境內有一大道為貫通京城與山西之咽喉,往來有不少運送糧食的車輛,饑民便跪於大道兩旁,乞求過往客商施舍糧食。但遇心腸如鐵不肯施舍之人,便聚眾搶劫。為此,安知縣治了不少人的罪。不過,安知縣深知這些百姓實屬“饑不擇路”。他也來到大路旁,脫去官服,隨饑民一起跪於大道邊,又書寫一牌置於身旁:淶陽安子玉率民乞求過往恩公施舍。安子玉乃朝廷命官,不著官服不亮官職,以一普通百姓身份跪乞,避免了對朝廷不敬之嫌。來往客商見此情景覺得新奇,一打聽,方知堂堂知縣為救民眾於水火而跪乞,都很感動,留下不少糧食財物。自此,未再發生一起哄搶客商之事,淶陽饑荒也得以緩解。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後大為感動,禦筆親書“天道酬勤”,賞賜安子玉以示獎勵。百姓則尊呼其為“清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