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安子玉剛處理完公務回到書房,衙役便來報有一僧人求見。安子玉望望那半幅《月舟圖》出門迎接,來人正是念慈。他向安子玉深施一禮:“老衲為畫那半幅畫而來。”安子玉趕忙將《月舟圖》取下鋪於書案。念慈指著畫說:“老衲雕蟲小技,可值得施主勞神猜想?”安子玉答道:“百姓是水,官為舟。大師是在告誡學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念慈一笑:“安施主聰慧,老衲曾讓施主為我研墨,並非妄自尊大。老衲為僧,但也是淶陽平頭百姓。施主肯屈尊為我研墨,可見施主對百姓之尊重,尊重百姓方能愛民如子做清官,老衲願為清官作畫……老衲隻以半幅《月舟圖》相送,是盼天下為官之人都能以‘載舟覆舟’自省,那則是天下百姓之造化。施主為政一年,愛民如子,德行有口皆碑,老衲早該為施主畫完此畫。”安子玉說:“大師教誨,終生不忘。學生日日參閱大師墨寶,如同讀閱座右銘。”念慈忙說:“愧不敢當。”接著取過筆墨,揮毫作畫。他先是在水麵上畫一與覆舟對稱之舟,新舟與覆舟模樣不差分毫。但較之覆舟墨濃線實。這樣,兩舟一虛一實、一濃一淡,再一細看,原先覆舟竟成了新舟水下倒影。隨即在水中輕輕點綴幾筆,隱隱約約便成了幾尾遊魚,又在上方畫一月牙後,念慈收筆。安子玉凝聚目光望去,竟自呆了,而後大聲喝彩:“好一幅《月舟圖》!”但見月光皎潔、河水旖旎、輕舟靜臥、倒影婆娑,遊魚悠然自得。整幅畫麵靜中有動、高潔雅麗、秀逸空靈,不雜一絲塵俗之氣,當真神來之筆。念慈大師欣然說:“有安施主這樣的父母官,實是百姓造化。淶陽經施主治理,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此畫旨在道出百姓田園生活之悠然安樂,施主見笑了。”說罷,躬身告退。

安子玉恭送念慈後,便將《月舟圖》收起,而後從書架上另取一畫懸於那半幅《月舟圖》所掛之處。遠遠看去,竟還是半幅《月舟圖》。其實,這是安子玉臨摹念慈大師之作。安子玉也畫得一手好丹青,他料到念慈會來將畫補上,便提前複製一幅。他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教誨還是終生浮現在眼前為好啊。

責任編輯 孟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