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說為什麼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兵器如此迅猛發展?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大混戰、大動蕩的時期。這一時期最大的特點是王室衰微,諸侯並起,列國之間長期進行著爭霸戰爭,而且戰爭規模逐漸擴大。原來主力的戰車逐漸退居下來,被步兵和騎兵所取代,隨之而來的武器變化,劍、戈、矛就適應了這種轉換步兵和騎兵的標準裝備,使用和鑄造就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且這些青銅兵器鑄造技術水平又高超,製作相當精致,如“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就是明顯例證。
最後想附帶地談點關於青銅兵器具體斷代和鑒賞的方法。根據筆者從事基層文博工作多年來的實踐體會,大致可從各個時期的各自特點來定。
首先是早期,即商周時期。青銅劍,其劍身較短,形狀多從柳葉形發展起來,多無箍,莖中空心,少實心,莖首多呈喇叭形;戈,這時短而寬,多為直內戈,曲內戈,短胡戈;戟是戈演變而來的,出現時間較晚,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器物;鉞,商代的鉞雕鏤較精致,多作為儀式用,嗣後才演變成兵器;矛,商周時期的矛多為窄刃,呈狹葉形,下有接木柄的圓銎。總的來說商周時期的劍、戈、矛、戟、鉞等,除具有以上特點外,其製作均較粗糙而簡單。
到中晚期,即春秋戰國以至漢代早期。這一時期無論是劍,還是戈、矛、戟、鏃等兵器,其製作水平均較以往要精致,棱角分明,刃部鋒利,合金程度較高。劍身逐漸變長,圓莖,一般多為實心,少空心,莖首呈喇叭形,莖上凸出有兩箍,而且還出現有嵌銅、金、銀等工藝,還刻有篆體銘文,製作精細。如“吳王夫差劍”,在劍格上端嵌有綠鬆石,劍身滿飾花紋,鋒刃銳利,寒光襲人,堪稱“國寶”。矛到這時也開始逐漸趨向闊刃,細口骹式;戈這時多為短援闊內戈,狹援長胡戈,內刃戈等,《禮記》上曾有“進戈者前其鎛,後其刀”的記載,說明這時已形成一種特殊的戈了。(責編: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