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由望江戰國墓出土的青銅兵器引發的聯想(1 / 2)

由望江戰國墓出土的青銅兵器引發的聯想

鑒·辨·賞

作者:宋康年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當吟誦唐代詩人杜牧的《赤壁》這首詩時,不禁使筆者聯想起我縣博物館陳列室的幾十件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兵器。時光荏苒,一晃已是28個年頭了,記得是1984年的-個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的時節,在該縣城向南約一公裏的窯頭村南頭山(時為磚瓦窯廠)因工人取窯土時突然出土了一批青銅兵器,使得工地上-片嘩然,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縣城,縣文物管理所同誌聞訊後,立即趕往現場察看,並及時進行清理,在距地表約2米處,陸續又出土了一批青銅兵器,包括劍、戈、矛,遂一同帶回博物館收藏。時至今日,每當筆者麵對這些製作精細、鋒刃銳利的青銅兵器時,就會不禁聯想到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科技之發達,確實令人驚歎不已,且浮想聯翩。從這一件件兵器上,頃刻間似乎聆聽到了古代沙場上的-陣陣多麼驚心動魄的搏鬥廝殺之聲,可想而知那時戰爭的頻繁和激烈的程度。

這次征集和清理戰國墓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戈等20餘件,其中劍13件,分二式:I式6件:劍首呈喇叭形,圓莖,莖上有兩箍,劍身中脊起棱,通長50~60厘米,莖長4.5~5.3厘米;II式7件,圓莖中空,莖首呈喇叭形,無箍,通長60~75厘米,莖長5~6厘米,有的稍殘。戈3件,內部稍殘,援微上揚,長胡三穿,前鋒呈三角形,通長14厘米,寬3厘米。矛5件,分二式:I式2件,長莖,莖端平齊,葉中起脊,莖端有一穿鼻,通長25厘米;II式3件,與I式區別的地方是莖端凹入,呈圓弧形,通長20厘米。特別是有一件矛,包漿甚好,如黑漆一般,晶瑩鋥亮,莖端還有一“王”字。初步分析,使用該矛的主人絕非一般等閑之輩,可能是具有將軍身份的人所用之物。

據考,兵器是從狩獵工具演變發展而來的。早在漢代的典籍中就有所謂“五兵”,即矛、劍、弩、戈、鍛。但在《呂覽》中說:“五兵、指矛、戟、鉞、楯、弓矢。”說法不一。如劍,《說文解字》雲:“劍,人之所帶兵也。”其刃鋒利,用於剌殺。段玉裁的注說;“考工記桃氏為劍,有上製、中製、下製,人各以其形貌大小帶之。”現存的青銅劍大都是春秋戰國的,形製上變化不大,隻是有長短不同。如故宮博物院所藏之劍最長的達93.5厘米,最短的隻有17.7厘米,這樣小的劍,大約即是匕首。戈,《說文解字》雲:“戈,平頭戟也。”屬“鉤兵”用於鉤殺,它在戰鬥中的作用,運用自如,前後左存兼顧,殺傷和防衛能力均較強,且形狀較多,有一種戈的形狀像刀,兩麵有刃,中間有一個孔。最早的戈短而寬,後來漸漸變長,青銅器銘文中的“戈”字有作“弋”的,正像這種戈裝在長柄上的形狀。上述形狀的戈都是商代的。到了周代,戈的形製發展為刃部後端一部分轉折而下。據《周禮考工記》的記載,戈的每一部分都有專名,戈的主要刃部叫作“援”,轉折而下的部分叫作“胡”,戈的柄叫作“內”,因為這部分是用來穿在長木柄內的。長木柄的名稱,叫作“秘”,秘的上端有飾以鳥形銅帽的,秘下端有飾以銅頭。矛,《說文解字》說:“矛,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大。”由此可知,二丈長的矛的專名是“酋矛”。商代的矛寬大,下有接木柄的圓銎,春秋戰國的矛形狀細長。總之,這些晶瑩鋥亮、鋒刃銳利、製作精細的青銅兵器具有兩軍交戰、短兵相接的特點及有典型的戰國早期青銅兵器的鮮明風格,不僅有著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同時也有著較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