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君,清道光年間昆山人,能繡人物、山水,色絲鮮麗,一如圖繪。趙慧君傳世刺繡作品有《金帶圍圖》掛屏,約繡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繡稿從題詞來看,為趙慧君丈夫顧春福所繪。下有“春福”繡印一方。圖中繡折枝芍藥一枝,約占幅麵五分之一左右,其餘均為題詞、印章及空地,布白十分得當。繡稿為國畫形式,結構嚴謹簡練,花姿柔和而又挺秀。金帶圍是芍藥的一種品種,傳說宋代韓琦任廣陵太守時,郡圃開了四枝金帶圍,韓琦請了王圭、王安石、陳之共賞花姿,後四人均為宰相,故“金帶圍”被視作祥瑞的象征。趙慧君運用擻和針法繡,運針平齊,不露針跡,色絲纖細,花瓣之間以極細的水路留空,平坦舒適,一如圖繪。運用斜纏針與滾針繡題字與圖章。
《紫藤雙雞圖》是薛文華根據光緒年間揚州畫家倪田的畫稿繡製而成。右上方用黑線繡行書“時癸醜長夏墨畫畊文華繡”,下繡朱文“文華”等兩方印章。畫麵以白色綾為地,從上至下紛披著一枝盛開的紫藤花,紫藤花下站立著雌雄二雞,雄雞紅冠黑尾,昂首欲啼,雌雞白肚黃羽,回首覓食,極富生活氣息。畫麵以紫色為主,間配以深灰、褐、蝦青、黑等色,僅在雞冠、臉、雄雞脖頸、背等處綴以紅玫瑰、紅、橘黃等豔色,使畫麵色調淡雅,又活潑悅目。此作品雖顏色單調,隻用套針和斜纏針兩種針法,但作者運用套針的特點,將紫、深灰、淺灰、褐、黑等色巧妙地融入繡線的絲理中。雙雞身上繡出的斑點和尾部,即融進率意瀟灑的水墨技巧,似幹濕筆並用,這種繡法既有細節描寫,又不失筆墨的簡逸,勾勒、沒骨、設色、水墨兼而並用。刺繡獨具的紋理立體感,更真實地表現了雞之羽毛的質感,這又是原作所無法比擬的。
《蛤蜊圖》是沈壽養女餘學慈於1958年捐贈南通博物苑。作品繡於1916年,是沈壽的一幅仿真繡精品。幅左下方題“沈壽”名款,繡“雪君”朱章,右下角繡“姓名長在禦屏風”朱印。此圖繡有大小蛤蜊六隻,采用了纏針、施針、擻和針、滾針、(繡蛤蜊的邊)、壓針(繡黑線花紋)、斜纏針(繡名款及印章)等針法,通過明暗對比,逼真地表現了蛤蜊的質感,特別在大蛤蜊的高光部分留出緞子繡底,巧妙地襯托出蛤蜊光亮的質感,底部顏色用淺棕色烘染而成,讓人驚奇地看到中國繡工吸取西洋畫法後產生了巨大創造力。
張淑德《夕陽返照圖》,是1983年張柔武捐贈給南通博物苑的。張淑德為女工傳習所早期學員。女工傳習所為張謇先生創辦的刺繡學校,由沈壽任所長,為刺繡特別是沈繡的發展繼承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此作為仿真繡作品,由沈壽監製。作品描繪了夕陽映照下山穀、林泉的美麗景致,落日的餘輝散發著淡淡的紅暈,寧靜而又神秘。作品將西洋油畫、攝影中的光影、色彩技法運用到刺繡藝術中,針法上采用平針散套,並靈活運用變化絲路和走向來表現不同的樹木、山石、流水。絲線的自然光澤也帶來不同的藝術效果,將仿真繡的用光、用色、用針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李群秀《奉天牧羊圖》,描繪牧羊人蹲在河灘邊,羊群安詳地在那裏吃草,遠處房屋樹木和城樓,一派親和氣象。景物均用明暗光影表現其立體感,在素描的基礎上略加彩色點染,素雅大方。作者根據表現對象肌理的變化不斷地調整平針的絲路,用虛實針施於平針之上,表現羊皮毛的質感,靈活而又多變,傳統平針針法被賦予新的刺繡語言。平針、虛實針、散套針等多種針法的靈活運用,使草地、樹木等景致栩栩如生,每隻羊兒也都顯得那樣生動而富有靈氣。(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