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三朝的洋畫家
藏書論畫
作者:李寧
郎世寧,一位意大利傳教士,從27歲來到中國一直到78歲去世,五十多年間沒傳遞天主的福音,而是把正統的西洋繪畫帶到了華夏大地。一生經曆充滿傳奇色彩,其最大的貢獻就是將西畫與中國畫結合,創造出了獨特的“郎世寧風格”。在《清史稿》裏,對郎世寧的生平記述有:“郎世寧,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賞異。凡名馬,珍禽,異草。輒命圖之,無不栩栩如生。設色奇麗,非秉貞等所及。”
年輕的傳教士
十七世紀的意大利仍然是歐洲文化藝術的中心。開始於十五世紀的偉大文藝複興運動,喚醒了在中世紀中沉睡了數百年的歐洲。昏庸、腐朽的國王和教皇們為了維護其神權的不可憾,他們利用雕刻、繪畫建造裝飾教堂,以展示宗教的肅穆、崇高與威嚴。在如此情形下,意大利的繪畫產生了學院派、現實主義、巴洛克美術等幾個流派,繪畫藝術得到空前發展。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都會進行雕刻、繪畫、建築、數學、音樂等方麵的專業培訓,來為天主教的宣傳、推廣服務。這些年輕人中有一位叫朱塞佩·伽斯底裏奧內的,他天資聰穎,十幾歲就掌握了雕刻、繪畫、建築、數學等知識,特別是在繪畫上表現出了過人的能力,這為他日後的繪畫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他受到最多的教育是宗教方麵的,宗教為他打上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以至於19歲時就加入了熱那亞耶穌會,幾年後他已成為了優秀的傳教士。鑒於他的優異表現,歐洲耶穌會葡萄牙傳道部於1714年決定派遣他遠渡重洋到中國傳教。
這位風華正茂的青年這年26歲,他對神秘的東方文化充滿了好奇與向往,滿懷為宗教獻身的豪情壯誌,踏上了去往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的道路。他首先到達葡萄牙殖民地澳門,這裏有很多天主教堂,他少不了要發揮他的拿手技能,為教堂畫幾幅聖母聖子像。離開澳門後,他又來到廣州,布道傳教,盡顯職能,當然繪畫也是少不了的。為了更好地在中國傳教,他為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郎世寧。
康熙的寵幸
1715年的中國正值康熙王朝的鼎盛時期。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從自然科學到人文、藝術方麵,幾乎都有所研究。且非常重視人才,中國本土人才自不必說,對於洋人知識分子也不排斥,朝中那時就有法國人和意大利人。郎世寧在廣州的優異表現,很快就傳到了京城,康熙一道聖旨把他從南國召到了北方。
當年7月,郎世寧從廣州來到北京,被安排住在東華門附近。每天清晨,他都必須步行進宮,七時整向宮門禁衛報到。朝廷讓他按皇上指定的題材作畫,作畫地點就在一間坐落於庭院與禦花園之間的簡陋畫室內。
11月的一天,61歲的康熙召見郎世寧。經過幾個月的學習,郎世寧已能說些漢語了,拜見時他用漢語對康熙說了幾句“吾皇萬歲”之類的話。康熙龍顏大悅,郎世寧不失時機地要宣揚天主教義,但康熙對他說:“西方的教義違反大清正統思想,隻因為傳教士懂得數學基本原理,我朝才予以聘用。朕封你為宮廷畫師,永為大清宮廷繪畫。”康熙此番用意,是讓郎世寧不能再布道宣教。康熙又說道:“朕觀你筆下的人物,臉部皆有陰影,好似斑點瑕疵。另外,西方油畫時間一長就會模糊不清。”
皇帝的話即為聖旨,郎世寧回去後立刻改畫。這個過程一開始簡直寸步難行,因為使用膠質顏料在絹上作畫,一筆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筆,也不容修改潤飾。筆觸偶有躊躇,或下筆太重,那幅畫就毀了。好在宮廷裏的其他歐洲籍畫家不遺餘力地幫助郎世寧,加上其高超的繪畫天分,他很快就掌握了這一技巧。還有就是人像必須畫平板板的正麵,不能畫陰影,一旦運用了歐洲繪畫的明暗關係,就會讓中國人覺得有“斑點瑕疵”。郎世寧按照歐洲籍畫家以及中國畫家的指點,很快畫出了康熙滿意的作品,經過幾年的實踐,他“中西合璧”的繪畫風格形成了,但此時康熙突然駕崩了。
雍正的讚賞
1722年康熙駕崩後,雍正即位。雍正反對西方宗教,因此在華的傳教士皆逢厄運,唯有在宮廷服務的教士受到特殊禮遇。這時的郎世寧已能嫻熟地駕馭他筆下中西結合的繪畫,一些重要的作品也出自雍正年間。比如作於雍正元年(1723年)的《聚瑞圖》軸、雍正二年(1724年)的《嵩獻英芝圖》軸和雍正六年(1728年)的《百駿圖》卷等畫幅,都顯示出了郎世寧堅實的寫實功底,體現了他早期繪畫的特色和麵貌,中式構圖當中帶有濃厚鮮明的歐洲繪畫風格和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