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覺得西方繪畫有獨到的藝術特色,於是令郎世寧向中國的宮廷畫家斑達裏沙、八十、孫威鳳、王珓、葛曙和永泰等人傳授歐洲的油畫技藝,從此,純屬歐洲繪畫品種的油畫,在清朝的宮廷內開始流行。
雍正於1724年開始大規模擴建圓明園,這為郎世寧提供了發揮其創作才能的極好機會。他有較長一段時間居住在這座東方名園內,畫了許多裝飾殿堂的繪畫作品,其中既有歐洲風格的油畫,還有在平麵上表現縱深立體效果的歐洲焦點透視畫。雍正皇帝對於這位洋畫師的作品十分讚賞,曾經對一幅人物畫的圖稿朱批:“此樣畫得好!”
當時的滿洲貴族圈子裏,玩賞歐洲風味的藝術品成為一種流行的時尚。像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果親王允禮像》、江西省博物館收藏的《八駿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馬圖》等,都是郎世寧為皇親國戚特地創作的。
雍正時期,郎世寧沒敢提宗教一事,雍正皇帝因此很欣賞他,因為郎世寧參與了圓明園內長春園歐洲式樣建築物(俗稱《西洋樓》)的設計和施工,雍正還一度讓他擔任過掌管皇家園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的職務,官職為正三品。
乾隆的重視
雍正在位期間,郎世寧的“中西合璧”繪畫日臻成熟,雍正駕崩後,時年24歲的乾隆登基。乾隆皇帝雅好書畫詩文,在位期間重視宮廷繪畫的發展,所以從康熙時就入宮的畫家郎世寧仍然得到重用,成為宮廷畫家中的佼佼者。乾隆在即位前任寶親王期間,就與郎世寧相識,並有頗多接觸,關係甚為密切,這也是郎世寧倍受重視的原因之一。
即位後的乾隆每日必去畫室看郎世寧作畫,還多次頒賜賞錢和物品獎賞,與宮廷畫家中的元老冷枚、唐岱等人待遇相同。乾隆皇帝還曾為郎世寧舉行非常隆重的七十歲壽辰祝壽儀式,賞賜壽禮甚豐,並親筆書寫了祝詞。
郎世寧與乾隆的關係很好,有一天乾隆見妃嬪環繞左右時郎世寧頗感局促不安,就問他:“卿看她們之中誰最美?”郎世寧答道:“天子的妃嬪個個都美。”乾隆又追問:“昨天那幾個妃嬪中,卿最欣賞誰?”“微臣沒看她們,當時正在數宮殿上的瓷瓦。”“瓷瓦有多少塊?”郎世寧回答:“30塊。”皇上命太監去數,果然不錯。這之後郎世寧奉命描繪一幅帝後及11名妃嬪在一起的圖像,畫題為“心寫治平”。這是郎世寧所繪百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
郎世寧身為宮廷畫師,將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畫—戰爭的場麵、壯觀的狩獵、喜慶宴會等。他最好的作品之一為《哈薩克貢馬圖》,整幅畫筆觸揮灑自如,景色生動逼真。
清朝中央政權與西北蒙古族各部和維吾爾族回部爭戰頻繁,終於在乾隆中期平定了蒙古族厄魯特部和回部的叛亂,使得西北的邊境有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和平局麵。1754年,乾隆皇帝特地在承德熱河行宮避暑山莊舉行盛大儀式表示慶賀,並在宮廷畫家中挑選了以郎世寧為首的中外畫家,創作了一係列史詩般的畫幅。如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萬樹園賜宴圖》《乾隆觀馬術圖》。郎世寧描繪這一主題的繪畫作品還有《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瑪瑺斫陣圖》卷(有兩幅,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德國柏林東亞美術館收藏)、《哈薩克貢馬圖》卷(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收藏)等。
其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1766年7月16日,郎世寧在他七十八歲生日幾天後,病逝於北京,死後被賜予侍郎之銜。
郎世寧在宮廷幾十年作畫期間,獲得了比其他歐洲傳教士及眾多宮廷畫家更多的榮耀,但更重要的是他把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文化融合在一起,開創了獨樹一幟的西法中國畫風格,為中國的繪畫藝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其藝術已經成為中國美術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此也確立了郎世寧在中國美術曆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