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貨幣 彙通天下
藏界視點
作者:陰玲玲 妍子
古時的西市是唐長安城內的國際市場,被稱為“金市”,位於唐長安皇城的西南方,始建於隋,興盛於唐,繁華程度盛極一時。當時的西市商業貿易西至羅馬、東到高麗,是當時占地麵積最闊、建築麵積最大、業態最發達、輻射麵最廣的世界貿易中心、時尚娛樂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作為隋唐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大唐西市遺址早在2009年就被列入絲綢之路各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在唐長安城遺址上建立起來的大唐西市博物館則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家由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遺址博物館,具有保護、展示西市遺址和反映絲路文化、盛唐商業文化、市井文化珍貴文物的功能。介於此,現遴選大唐西市博物館陳列之各國代表性貨幣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絲綢之路是聯結古代東西方政治、文化和商貿的大動脈。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的鑿空之旅開啟了中國和世界交往的大門。錢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物,在絲綢之路這條交通要道上散發著獨特璀璨的光芒,見證了昔日絲路貿易的發達、經濟的繁榮、交流的頻繁。形形色色的錢幣,是文化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是從另一個側麵譜寫的曆史,為我們研究絲路沿線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展示了百餘枚絲路沿線古國貨幣,以時間為經、以地域為緯,年代跨越久遠,地域覆蓋廣泛,從公元前的古希臘到近代的伊朗王國,從歐洲地中海地區到與中國西部、北部毗鄰的伊朗、蒙古高原,銘記了絲路的曆史與變遷,展現了絲路沿線各國的人文背景,映照出絲路數千載的曆史輝煌。
一、興都庫什山地區
(一)巴克特利亞錢幣(公元前256-前125年)
巴克特利亞為中亞古國,也稱帕克特立亞,中國史稱“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與阿姆河上遊之間。這一區域是古代中亞、南亞、西亞的交通樞紐,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中轉站。公元前256年,巴克特裏亞總督狄奧多圖斯一世宣告脫離塞琉古王朝獨立建國。公元前2世紀中後期,巴克特裏亞國王德米特裏派戰將米南陀越過興都庫什山逐漸占領了西北印度。德米特裏死後,米南陀在西北印度自立為王。在米南陀統治時期(公元前150-前135年),希臘統治的疆域擴展到最大,南至印度的恒河流域,東至新疆南部喀什地區。西方史學家稱之為印度-巴克特裏亞。
巴克特利亞在錢幣製造中體現“繼承”,錢形不但有希臘傳統的圓形,也有印度傳統的方形,重量仍以“德拉克馬”計算,但重量規格要遠小於希臘。錢正麵為希臘王頭像,背麵為希臘神,繼續保留希臘式的各種印記,同時繼承了傳統的印度神文化:大象、背瘤牛(難提聖牛)。材質以銀、銅為主,錢麵為希臘文,錢背為盧文,這些錢幣特征從米南陀和阿波羅多圖斯時開始體現。銘文較希臘複雜,多了“偉大的、救世主”稱呼,且這種書寫方法成為印度-巴克特裏亞錢幣的一種固定模式。
(二)罽(jì)賓國錢幣(公元前114-公元50年)
西漢時期的罽賓國位於今興都庫什山以南阿富汗境內喀爾布河流域,曆來為軍事爭奪要地。公元前141年,安息王密司立對提一世東征,奪取了罽賓和犍陀羅,建立了罽賓國。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西域至烏孫,派副使至罽賓,漢與罽賓始有往來。《漢書·西域傳》罽賓國條目中之塞王“烏頭勞”,即塞王“斯巴萊尼斯”之封號“國王之弟”的希臘語音譯。公元45-50年間,貴霜翕(xī)侯丘就卻擊敗安息,奪取罽賓,罽賓遂成為貴霜帝國的領土。
據《漢書·西域傳》載,罽賓“有金銀銅錫以為器,市列(即市場有成排的商鋪)。金銀為錢,文為騎馬,幕為人麵”。罽賓存國僅百餘年,存世錢幣較少,彌足珍貴。
(三)印度-塞克王朝幣和西郡太守錢幣(約公元前1世紀-405年)
印度-塞克王朝是位於阿富汗南部及印度北部以斯基泰人為主建立的分散小王朝,中國史書稱斯基泰人為“塞種人”。塞種人原是居住在伊犁河穀的古老民族之一。生活地域廣闊,部落眾多,遷徙頻繁。公元前1世紀,他們在印度北部犍陀羅地區擊敗罽賓,建立了一個獨立王朝,通稱為“印塞王朝”。另一支塞種人,向南進入印度北方,並向西南延伸到今印度中部偏西地區,擊敗一些希臘小城邦,建立分散的塞克小王廷,中國史稱“西郡太守”。其後印度-塞克王朝被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王朝所滅。可能是這些西郡太守塞克小王廷經濟的捉襟見肘,也可能是戰爭頻仍或為了行軍的便利,他們的銀幣很小,但製作卻十分精細,毫厘間便可見塞王的威武。
(四)嚈噠帝國錢幣(約5世紀中葉-567年)
白匈奴人於公元5世紀中葉擊敗波斯,建立嚈噠(yán dà)帝國,都城在拔底延城(今阿富汗北部的伐濟臘巴德)。公元567年被突厥、薩珊波斯聯合攻滅,享國僅有百餘年。嚈噠人勇猛善戰,期間曾征服康居、安息、疏勒、於闐等國。疆域東起蔥嶺、和闐,西達裏海,東北抵天山北麓,南到阿富汗中部及印度西北部。《魏書·明帝紀》:“神龜二年(519年),吐噠渾、宕昌、嚈噠等國遣使來貢。”此後與西魏、北周都有來往。
嚈噠錢幣風格接近薩珊王朝。錢幣正麵的王像頭戴盔帽,冠飾華麗,十分威武,背麵是祭火壇和侍從。錢幣銘文種類多樣,有希臘文、梵文等。
(五)德裏蘇丹國錢幣(1206-1526年)
德裏蘇丹國係突厥人在阿富汗和印度半島北部建立的穆斯林古爾王朝,以其建都德裏故名。1206年,古爾王朝的蘇丹(即君主)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國分裂。統治印度的總督顧特布-烏德-丁·艾貝克以德裏為中心獨立為蘇丹,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裏蘇丹王朝時期。德裏蘇丹國共存在了320年,1526年,德裏蘇丹國被莫臥兒王朝取代。卡爾吉王朝時代(1290-1320年)統治版圖最大,除南部及拉其普特地區外,遍及印度全島,當為德裏蘇丹的全盛時期。
德裏蘇丹國錢幣存世較少,幣麵銘文是科菲體阿拉伯文,文意涉及王號、名字,將對父的頌辭鑄於幣麵,象征身份,並表明其繼承的合法性。
(六)阿富汗帝國錢幣(1747-1826年)
阿富汗帝國又稱杜蘭尼王朝,始建於1747年,開國君主阿赫馬德沙·杜蘭尼。阿富汗地處“亞洲的十字路口”,因此曆史上的阿富汗地區先後被波斯人、希臘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突厥人、塔吉克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等統治或部分統治。
獨立發行的早期阿富汗錢幣形式為折疊銅幣,錢幣圖案有馬刀、太陽花、鳥、獅子、雙魚文字以及孔雀等,所有銅幣中的一麵都有馬刀圖案,十分突出。
二、中亞地區
(一)安息帝國錢幣(公元前247-公元2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