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絲路貨幣 彙通天下(2 / 3)

安息帝國也稱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47年,波斯人阿薩西斯在阿薩克城(今土庫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自立為王,《史記》稱之為安息,而西方稱之為帕提亞王國。公元前115年,漢朝派遣使節至帕提亞,國王米特拉達梯二世領兩萬騎兵迎於東界。公元87年,帕提亞王還遣使來中國獻獅子。公元1世紀中葉前後帕提亞王權衰落,於公元226年被正在興起的薩珊家族的阿爾達希爾所滅。

安息錢幣以銀為主,以德拉克馬為計量單位,此外還有大小不同的銅輔幣。錢幣為圓形、無孔。正麵中央是王像,錢幣銘文為希臘文或缽羅婆文,周邊是連珠紋圖案。每逢新王登基或喜慶,按王像鑄造新幣。《漢書·西域記》載,安息國“以銀為錢,文獨為王麵,幕為夫人麵。王死輒更鑄錢”,與考古發現的錢幣相符。安息錢幣製作精巧細致,著名國王米特裏達梯二世的頭像形象逼真,是安息錢幣的精品。

(二)突騎施汗國錢幣(699-766年)

突騎施汗國約在今哈薩克斯坦東南部與吉爾吉斯斯坦東北部一帶,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又處於絲綢之路的中段,因此,作為經濟交流中介手段的錢幣,對其有著很大的重要性。突騎施汗有自己製造的銅錢,因為突騎施汗國自始至終是唐朝的屬國(隸屬安息都護府),所以其錢幣完全仿照唐式標準幣—“開元通寶”製造,采用青銅澆鑄法,圓形方孔,外緣內孔皆有廓,正麵為一圈粟特字母的突厥文,背麵有凸起的弓形圖案。早期製作的突騎施錢,大小和重量也與“開元通寶”相同;晚期因社會混亂和經濟衰退,才有輕小的異版錢出現。

(三)薩曼王朝錢幣 (874-999年)

薩曼王朝是阿拔斯王朝時中亞地區建立的封建割據王朝,因其曾祖薩曼而得名。薩曼係波斯巴爾赫貴族後裔,原信奉祆教,後改信伊斯蘭教。薩曼王朝先後有10位君主,統治125年,其版圖北達鹹海,南至印度河上遊,東至阿姆河上遊,西迄裏海,一度為中亞強國。首都布哈拉(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曾經是伊斯蘭文化的中心。薩曼王朝的建立給中亞地區帶來了一段相對長久的和平,整個地區的經濟得到恢複,人們生活也趨於安定。王朝在納斯爾二世(914~942年)在位期間鼎盛一時,999年被喀喇汗王朝和伽色尼王朝所滅。

薩曼王朝的錢幣延續阿拔斯時期的風格,曾打製特殊的大型銀幣。

(四)西突厥錢幣(583-657年)

西突厥原是突厥汗國的西部可汗,突厥汗國被隋朝分裂成東西兩部後,西突厥在西域稱雄,聯合波斯消滅了白匈奴,以後又同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結盟,進攻波斯,控製了絲綢之路沿線,最強盛時期領土東起金山、西到西海諸國。汗庭先在龜茲北麵的三彌山,後來遷到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北麵的千泉。唐高宗顯慶三年(657年)派蘇定方等分幾路征討,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被俘,西突厥滅亡。

突厥人崛起並與薩珊王朝接壤後,仿照薩珊的鑄幣風格製幣,但國王的頭像、皇冠樣式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五)花剌子模王國錢幣(約1200-1220年)

花剌子模為中亞古國,地處鹹海以南,阿姆河下遊地區,今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境內。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化時期,花剌子模就從阿契美尼帝國中分裂出來,5至6世紀時,逐漸成為連接中亞與伏爾加河流域、裏海沿岸等地區的商貿中心。

約1200年時,阿拉·阿德丁·摩訶末繼位,奪取西遼的西部地區,又通過多次遠征,吞並了波斯、阿富汗等周圍各國,達到全盛時期。建新都於撒馬爾幹(今烏茲別克斯坦之撒馬爾罕),曾派使節到過金朝中都。1215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派使節到花剌子模王國締結通商貿易協定,但遭到抵製。1218-1220年,成吉思汗親統大軍西征,征服了花剌子模王國,其君主摩訶末逃亡。

早期的花剌子模錢幣屬希臘式風格,正麵為國王圖像,背麵為騎士,四周有希臘銘文和族徽。至3世紀末期時,花剌子模銀幣正麵為國王瓦紮馬爾,頭飾為鷹,四周鑄花剌子模銘文,形成自己的風格。11至12世紀時,錢幣背麵大多鑄有古蘭經經文,分大、中、小三樣,大、中樣稱“迪爾汗”,小樣稱“發爾斯”。其中鑄有騎象的圖案大概是受印度文化、阿富汗文化等的影響。

(六)帖木爾帝國錢幣(1370-1506年)

帖木爾帝國是突厥貴族帖木爾(1370-1405年在位)所創,帖木爾為突厥人,母係為蒙古人,成吉思汗後裔,故自稱是成吉思汗的正統繼承人,統治以今日的烏茲別克斯坦為中心的察合台汗國和伊兒汗國部分地區,征服波斯、花剌子模、阿富汗。鼎盛時期橫亙從小亞細亞到印度的西亞、中亞和南亞。首都原為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後遷都到今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1506年被突厥的烏茲別克部落所滅。

帖木爾帝國錢幣延續察合台汗國和伊兒汗國鑄幣風格,保留伊斯蘭式特色,銘文有庫體阿拉伯文、蒙古文。

三、南亞次大陸地區

(一)貴霜帝國錢幣(45-360年)

公元1世紀中葉,大月氏部的貴霜翕(xī)侯丘就卻戰勝其他四部翕侯,自立為王,建立了貴霜王朝。丘就卻及其繼承者閻膏珍、迦膩色伽先後侵入和占領了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地區,並以富樓沙(今白沙瓦)為首都,自此貴霜王國成了橫貫中亞及次大陸西北部的大帝國。貴霜地處中亞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在迦膩色伽統治時代達到鼎盛,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綿延至裏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為當時歐亞四大強國。

貴霜製幣量大且質佳,影響持久而廣泛,在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東西合璧、人神並用。紋飾繁複,不拘一格,有希臘神話中的宙斯和勝利女神奈基、印度教和佛教的神祗、波斯祆教的祭壇以及羅馬密特拉教神像、耆那教的公牛等,體現了貴霜帝國對宗教、藝術兼容並蓄的寬容態度。早期貴霜幣多見阿波羅、雅典娜等希臘、羅馬神造型,晚期則多見波斯的阿索、毛烏女神等形象。錢幣銘文采用不同民族的古文,文意為歌頌君王至高無上的權力,而錢幣上的動物多見獅子、駱駝、象、牛等。

(二)莫臥爾帝國錢幣(1526-1858年)

莫臥爾帝國是1526年興起於印度半島北部的伊斯蘭教國家,“莫臥兒”詞意為“蒙古”,創建者是我國古代蒙古成吉思汗後裔鐵木爾的第五代子孫巴布爾。邊界東從阿富汗的巴爾克,西到孟加拉灣,北從喜馬拉雅山脈直到南方的戈達瓦裏河,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爾。最後的統治者巴哈杜爾·沙二世在1858年民族大起義後,被英國殖民當局放逐,國家滅亡。

莫臥兒王朝是世界古代錢幣發展史上最興盛的時代之一,其鑄幣精良,流通廣泛。王朝初期,金幣鑄量極少,銅幣種類不一,銀幣“沙魯基斯”和“迪拉姆”沿襲祖帝鐵木爾,並有創新,在開國大帝巴布爾鑄幣上運用“烏爾都”文。阿克巴大帝推行幣製改革,發行半盧比麵值的方形硬幣,並成為主要貨幣,幣麵特征反映君王阿克巴對上帝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