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好聲音
管理者日記
作者:劉新華
《我是歌手》是湖南衛視“領SHOW 2013”的開篇之作,目前火得一塌糊塗。這個節目的吸金能力也匪夷所思,總決賽之夜在不搭配任何額外資源情況下,廣告創收就超過5000萬元,委實了得。
這麼熱火的節目,周圍的朋友都看得如醉如癡,小女生們還時時禁不住淚如雨下,但我實在打不起精神,索性把電視一關了之——因為這個號稱“打造獨一無二的頂級豪華音樂盛宴”的節目,說白了,其實就是個不折不扣、不三不四、不倫不類的山寨品!百度一下就知道,此檔節目是引進自韓國MBC電視台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名字都一字不差。
再回顧一下2012年最火的電視節目是什麼?地球人都知道,是《中國好聲音》。這個節目不敢說絕後,但一定是空前的。該檔節目的收視率“秒殺”了全體同行:全國42城市的收視率高達4.1%,而同期江蘇衛視的王牌節目《非誠勿擾》收視率不過2.5%,湖南衛視的兩大王牌節目《天天向上》和《快樂大本營》可憐得隻能望其項背,滑落為1%~2%。
很多人把《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歸結於一些頗具亮點的“創新”:4位導師“爭風吃醋”、各具特色的學員、華少的極速口播、楊坤的“32場演唱會”每一個元素似乎都活脫脫躍然紙上,一時間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
然而遺憾的是,所有這些“創新”,卻並不是製作團隊或浙江衛視的原創,從形式和內容甚至logo,均是原封不動地引進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
值得玩味的是,這麼多年來,凡是成功點的綜藝節目,基本都是源自國外。最早的《超級女聲》模仿自《美國偶像》,央視的《開心辭典》模仿自美國的《百萬富翁》,《中國達人秀》引進的《英國達人》版權一言以蔽之,中國這些年並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好節目、好聲音。
事實上,不僅電視節目,我國各行各業都是造假成風,說好聽點叫“模仿”,說難聽點叫“盜版”(即便付了大把版權鈔票,也難逃盜版之嫌)。從改革開放初期開始,溫州就讓中國背負山寨惡名——有個笑話為證:我國借了某國的導彈來研究,裝不回去,找到溫州人想辦法,溫州人大手一揮,沒幾天造出一個一模一樣的。結果後來打仗了,某國的導彈飛過來沒有爆炸,一看上麵寫著一行小字“Made In China”。改革開放30多年了,現在看來,中國“造假”“山寨”的罵名還得繼續背負下去,子子孫孫無窮盡啊!
消費品行業的抄襲更是赤裸得一絲不掛:君不見當年農夫山泉推出“水溶C”後,娃哈哈快速跟進,推出“Hello C”;統一推出“老壇酸菜牛肉麵”一炮而紅,康師傅、今麥郎、白象等紛紛推出跟風酸菜產品,一開始還猶抱琵琶半遮麵地叫“陳壇”,後來連遮羞布都不要,直接叫“老壇”在高科技的互聯網行業也不例外,著名的騰訊公司就是“模仿”的高手,看到別人推出什麼新鮮玩意,就馬上改頭換麵,憑借其龐大的高黏度客戶群推展,反而後來居上,也算是抄出了風格抄出了水平——難怪很多國外投行說“騰訊的商業模式是全世界唯一的,就是根本沒有商業模式”。
誠然,商場如戰場,成王敗寇,但是,模仿取得的勝利,能否成為企業長久的競爭力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日本的企業,在戰後經濟複蘇時,都走過模仿歐美的道路,一時也過得鮮潤無比,但現在日本企業集體沉淪,而美國蘋果、韓國三星等靠技術走上創新之路的企業風頭正盛。
當然,我們的智商不會低到全盤否定模仿。但如果沒有超越和創新,模仿就意味著投降,意味著退化,意味著死亡。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想做家具,走到樹林裏砍樹,並動手把它鋸成木板。這個人鋸樹的時候,把樹幹的一頭擱在樹墩上,自己騎在樹幹上,還往鋸開的縫隙裏打一個楔子,然後再鋸,過了一會兒又把楔子拔出來,再打進一個新地方。一隻猴子坐在一棵樹上看著他幹這一切,心想:原來伐木如此簡單。這人幹累了,躺下打盹時,猴子爬下來騎到樹幹上,模仿著人的動作鋸起樹來,但是,當猴子拔出楔子時,樹一合攏,夾住了它的尾巴。猴子疼得尖聲大叫,極力掙紮,把人給吵醒了,最後被人用繩子捆了起來。
這個故事給人的啟示是,我們如果在模仿中沒有創新,就會像猴子的尾巴一樣,一不小心就被樹夾住。模仿固然重要,但創新更為關鍵。
再講一個頗具寓意的故事:有個猶太人在美國西部開了家加油站,頗為賺錢,於是其他猶太人在旁邊依次開起了餐廳、超市這片區域很快就繁華起來。一個中國人在美國西部開加油站賺了錢,很快其他中國人在旁邊開起了十家加油站,後來他們都倒閉了——希望有朝一日,無論是在選秀的舞台上,還是在國際市場上,讓我這個有“強迫症”的人,能聽到中國自己的“好聲音”,看到中國自己的好產品!
編輯:王巧貞@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