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就在近期,亞馬遜與上海全家便利店的合作,為線上購物者在便利店中提供付款和取貨服務。亞馬遜製定了儲物櫃計劃,購物者可以自行到附近的儲物櫃去取貨
接下來,線上銷售開始對實體店零售商展開直接的挑戰了。同時,它也將迎來下一個對自身的挑戰!
進入線上銷售時代的標誌:生活方式轉變
解決了與實體店相比最大的劣勢的信任問題之後,實體店的顧客們就會蜂擁而至線上購物嗎?
追逐低價省錢而忽視產品品質及使用體驗的人群會喜歡線上;產品不豐富、零售業不發達的下級城市市場中的人們(尤其是收入較高的人們和年輕人),會從線上買到在當地買不到的品牌或商品。
那麼,其他人呢?那些最有消費能力的人群,那些時尚、不斷嚐試新鮮事物的人群,他們是否願意、喜歡去線上購物?他們是主要購買力的現在的及未來的最重要來源。
當以大賣場、便利店為代表的現代零售業進入國內後,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隨之被我們接受。商品日趨豐富、收入增加、五天工作製、加班控製等,使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突然意識到,周末偕同全家徜徉於大賣場寬敞明亮舒適的環境中是一種享受,暫時忘記了令人煩惱的工作壓力和緊張的關係。此時,對購物過程的體驗甚至比購買的商品還要重要。實體店,成為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
現在,那些人還處於此種心態中嗎?人們是否願意將時間尤其是休閑時間用在購物之外的其他地方了?他們是否認為將時間耗費在購物上是沒有價值的?
人們開始覺醒,我們穿的衣服、吃的食物、客廳中的空調,它們真實的價值不是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及身份象征,而是帶給我們身體的健康、舒適、安全、得體、自信、個性的展示、價值觀的體現等。
人類內心的進步、進化,難道不是如此嗎?
勤奮忍耐的工作一天後,誰還願意及有精力跑到超市去買菜,在家坐等送來不更好嗎?當生活內容日漸豐富,興趣愛好、交友應接不暇時,還願意將寶貴的周末時間用在購物上嗎?將買到的衣服在QQ上告訴好友,把試穿的照片發給好友,以及在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在微信上問問懂行的好友,這是購物還是在交友?購買之前,在線上查看、探索有關商品的信息及其評價,包括對線上商店的信息、評價等,這本身就帶有無窮的樂趣。它替代了在實體店的購買過程的樂趣
這就是生活。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效率更高、品質更高的生活。
我們可以看看國外發達地區的例子。
德國的阿爾迪超市發展迅速,它的單個商品的平均銷量大於沃爾瑪。阿爾迪一直就隻有幾百個單品,在店麵布置上,阿爾迪隻選擇耐用、低成本的材料。貨架的尺寸、過道的寬度,如果可能的話連店麵本身的長和寬也會由物流管理的要求所決定。
這意味著什麼?德國人乃至歐洲人他們已經不再關注購物過程的體驗了,他們不再關心商品的豐富性及店內通道的寬敞與否。他們關心的是產品本身及它們具有的真正價值(同一個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的產品價格更低)。線上銷售與實體店都對此無能為力,這不是技術、人才、營銷的問題,而是人們生活態度的變化,它不是來自於外在的引誘,而是內心力量的推動。
人們是否普遍的進入了這種生活方式?是否對購物過程已經不再感興趣?是否更加關注產品本身及對其的體驗?是否更加重視生活品質?這是線上銷售能否獲得大量的、穩定的、不可逆轉的購買者的關鍵。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意味著線上銷售的時代真正的開始了。
答案到底是什麼?
中國市場巨大而層次分明,商品種類繁多,人群各異多元。零售業、線上銷售、營銷人員,對此要做什麼?一個結論或調查報告在你的決策中占有多大的份量?
自己,保持敏感及觀察!深入到生活的真實中去。
恰當的行動總是會自動發生。此時,決策即行動!
被線上銷售衝擊的線下零售
蘋果的itunes線上商店使美國音像店淡出了市場,亞馬遜使傳統書店倍受打擊,在中國市場亦是如此。京東在蠶食著國美、蘇寧的家電零售市場。
那麼,線上銷售對實體店會帶來多大的衝擊呢?對不同的零售業態的衝擊有何不同呢?現在的實體店何去何從?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零售業是否有了新的價值?
大賣場是目前最重要的零售業態,它的特點是商品種類盡量豐富,貼近大型居民區,毛利的獲得依靠更快的商品周轉率而不是高毛利率,占地麵積最大。如此看來,它的贏利模式是很脆弱的。它必須通過銷售盡量多的商品和不斷優化商品以保證足夠的商品毛利額,而它的運營成本最高,這體現在房租高、人力成本高,以及管理難度非常大。
當線上銷售慢慢將各個分類及分類中的各個商品和品牌拿走後,大賣場銷售的商品數量就大幅度減少,即便商品周轉率和平均毛利率不變,其毛利額就會順勢大幅度減少,直至遇到運營成本的底線。此時,大賣場就沒有贏利能力了。
這正是沃爾瑪、家樂福等害怕甚至已經體驗到的危險所在,也就是說,沃爾瑪急於變成數字化,正是麵對這個風險的反應。人們去了網上購物,確實是超市數字化的根本因素,但是,內部贏利能力的下降,恐怕是沃爾瑪等大賣場必須走向線上的更加直接的動力。
那麼,大賣場會徹底消失嗎?或者何時消失?這恐怕不是正確的問題。
我們可以預見到大賣場未來的趨勢也許會走向這幾個方向:賣場麵積縮小甚至趨近於標超業態,門店數量減少,門店職能以銷售為主轉變為服務、社區化、眾多服務的複合等。
顯然,當大賣場在線上銷售的衝擊下有標超化的傾向時,也自然說明標超業態仍然有繼續存在和發展的空間。隻不過標超的變化重點在於商品組合,即它更傾向於選擇那些不適合在網上銷售的、生活應急的分類及商品,以及適當照顧老年人、保守人士等不喜歡和不習慣在線上購買的人們的需求。
其實,國美和蘇寧這樣的占地麵積大及選址不能太偏遠的專業店,與大賣場麵臨的情況是很類似的。而且,他們由於經營的商品分類比大賣場少得多,更容易在受到線上銷售的衝擊時不堪一擊。這也是蘇寧等大力推動線上銷售的內在原因。
法國的運動超市迪卡儂,是與國美、蘇寧類似的大型專業超市,他們很成功。除了由於服裝毛利率較高以及以自主設計和自有品牌而獲得更高的毛利率的優點之外,他們的選址大都在市郊或稍微偏遠處,而且每個城市中的門店數量很少,他們已經為迎接線上銷售的衝擊做好了準備。對比門店數量和賣場麵積,就更加清楚國美,蘇寧等的問題所在了。
在麵對線上的挑戰時,那些小型的專業店又有不同情況。屈臣氏是化妝品專業店,它的特點是,化妝品的毛利率較高,而且它定位於中高端消費群體,更加促進了毛利率的提高,而且這些商品幾乎涉及到了所有人,這意味著這類商品的銷量巨大也即商品的周轉率自然就會較高。而且由於化妝品體積小,所以即便單品數量很多,也不需要很大的賣場麵積。
這些因素,都使屈臣氏有很強的抵抗線上銷售衝擊的能力。它的擔心來自其他方麵,如化妝品下更小的分類或更高端定位的專業店的開出而分流它的顧客群體,以及品牌商品紛紛開設的自己專賣店尤其是它們的線上商店。
其實,不用一一分析,所有的專業店都可以通過分析以上的這些因素,看出其在線上銷售的衝擊下的抵抗能力如何,以及它們在今後的轉型方向。
便利店由於麵對的是即飲、即食、應急的消費情景,線上銷售怎會直接影響到它?但是,它仍然會走向數字化。首先,作為在線上訂貨後的取貨點及支付點,必然是便利店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是解決線上銷售的配送服務問題的最佳途徑之一)。其次,便利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也會大行其道。便利店的主要顧客是年輕人和白領階層,智能手機成為他們的必備隨身用品,他們樂於參與各種簽到、優惠券等活動。在他路過某家便利店時,手機提醒的優惠券活動,也許會很吸引他走進去,而對旁邊的便利店猶如未見。
麵對線上銷售的挑戰,廠商的專賣店當如何呢?
之前,大賣場和專業店是展示商品的主要平台,不過,隨著大賣場和專業店在線上銷售的衝擊下而向縮減的方向發展,展示平台的機會也就同時被壓縮了。此時,廠商自己建立的專賣店便有了需求。正如蘋果的專賣店。當然,它們的核心作用不是為了銷售,而正是為顧客提供體驗的平台。
今後,廠商自己開的為數不多的實體店(有售後功能)與線上商店的結合,將會是一個有潛力的模式。當然,這就更加壓縮了諸如大賣場等傳統的實體店零售商的生存空間。
另外,線上銷售,也為小型商店(如獨立的水果店)和農戶、作坊(如種菜戶)提供了極好的機會。他們可以直接通過線上銷售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雞蛋、養的魚等,或者將自己實體店中的商品通過線上銷售給周圍的居民。最近聽說,有人已經開始在做給廢品回收員用的APP了。
顯然,這種模式也進一步壓縮了當前主流的實體店零售商的生存空間,它們能銷售的商品更少了。而且,最先丟失的往往是那些高毛利率的分類和商品。
以線上銷售為主體的零售業新格局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嶄新的價值?
最重要的是,節省了我們的時間(當然也節省了金錢),或者說,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時間結構。
在線上銷售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將省下的購物時間,轉移到了我們的興趣、學習、戶外運動等上了。在內心,購物帶來的無聊、厭煩、緊張和枯燥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充實、新奇、自信、創新。
線上銷售使購物活動從體力勞動轉化為腦力勞動,人的價值得到了不斷的提升。
首先,人們體驗到的是自主性和獨立精神。其次,在社交化的購物中,我們逐漸學習到、意識到了什麼是“分享”。還有,個性化也得到發展。關於自己的信息不斷被挖掘和豐富,然後以此對應著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商品。我們在逐步認識自己。
事實上,這就是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我們的人生不再是奔波不停、勞碌緊張,而是有了更多的精神生活。這不正是人類的進化嗎?
我們沒有預測什麼。何必去做預測?未來,是被我們創造出來的!區別在於,我們是為自己創造了更美好的生活,還是走向了停滯甚至倒退。
編輯: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