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學者之魯迅關注(2 / 2)

可以說,竹內好的魯迅論使得日本的魯迅研究超出了作家論研究層麵的功能,其一為“窗口的功能”,即通過魯迅來理解透視中國的社會、曆史、文化、思想等,並從中吸取養料。其二為“鏡子的功能”,即作為反省民族曆史,重塑民族精神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借鑒。

2、丸山魯迅論

丸山昇是繼竹內好之後又一位具有國際影響的日本魯迅研究者。很多學者提出,丸山魯迅論與竹內魯迅論存在這深刻的聯係,不論是突破也好,是“把自己局限在竹內留下的空白中”也罷,但是這兩者都在為什麼研究魯迅這一論題上,展現了作為知識分子的強烈的使命感和曆史責任感。他們都將魯迅思想這個“視點”放置在中日兩國文化以及時代背景的“視域”中進行審視。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研究魯迅的同時,似乎也有意無意地將自己作為一種觀照。在這裏,研究的主體和研究者客體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一定的滲透和影響。

從對魯迅思想的把握方式和論述方法上看,日本魯迅研究的很多學者習慣於描述魯迅的形象,魯迅往往被標簽化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者”。而丸山則著重於他所自覺意識到的,在“家”或“者”這一表層意識下的魯迅思想的構成方式、運動特點中所蘊含的更為普世的價值和意義。

“這裏重要的不是他反對托派或讚同毛澤東這一態度本身,而在於他在根本上抓住了理論,現實關係的本質之處……”[5]這一點充分證明了丸山並不站在一般政治評判的立場上剖析魯迅,他認為魯迅的思想絕非僅僅是理論學說的表現物或被證明物,“思想”的品質隻有在與現實的聯係中才能被證明其價值所在。他所重視的是魯迅形成這種思想形態的意識過程中,所顯透出的價值取向及其行動準則間的辯證關係。這種方法論始終貫穿在丸山研究論述魯迅思想的整個內容中。

因此,在丸山眼中魯迅的思想體係是一種為尋找變革中國社會而形成的開放性的思維體係,是一個不斷吐故納新的動態過程。

日本近代的現代化進程,從一定角度上說,就是全盤西化的過程。他們之所以重視魯迅,是因為他們認為在日本接受了西式教育的魯迅(他們可能也因此認為,魯迅的文化成就是從日本近代的西化過程中汲取了養分),能在封建意識仍舊濃厚的近代中國,通過顛覆性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學的創作,構建出了一套適合於中國的全新的人的解放的思想體係。而近當代的日本學者們急於振作日本戰後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態,通過創建新文學、新思想,來培育新的國民精神和意誌。在這樣一種“視域”中,魯迅自然就成為了他們重點研究和關注的“視點”。

注釋:

[1]《紙上的聲音》,林賢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2]《魯迅研究》,丸山升著靳叢林譯《日本的魯迅研究》,2000年第11期,第59頁。

[3][4]《魯迅與日本文學》,竹內好著《新編日本雜記》。勁草書房,1976年版,第94頁,第95頁。

[5]《魯迅與革命文學》紀伊國屋書店,197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