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之魯迅關注
現當代文學
作者:陳健等
摘要:在中日近代文學交流史中,魯迅在日本學者中備受關注。在對魯迅及其作品進行研究的諸多學者中,竹內好與丸山昇最被推崇。本論將其兩者進行論述比較,表現這兩者在同一“視域”中,與研究客體互為觀照的“視點”化過程。
關鍵詞:魯迅;竹內好;丸山昇;視點;視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9-00-01
對於魯迅及其作品的研究,其中最為代表性的研究者要數竹內好與丸山昇。本論擇其兩者進行論述比較,以辯證的角度表現這兩者在同一“視域”中,與研究客體互為觀照的“視點”化過程。
一、魯迅作品不能脫離社會背景而存在
從現象學哲學的觀點出發,“視點”隻有在“視域”中才能發揮的它的作用,展現它的意義,獲得它的內涵。如劉少勤所講,如果把日光岩當做“視點”,那麼鼓浪嶼就是“視域”。離開了鼓浪嶼的日光岩,便不再是日光岩,隻會是一塊平庸的石頭。同理,筆者認為魯迅亦或是魯迅作品也是一個“視點”,整個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便是“視域”。對於這個“視域”,魯迅自稱為“方死方生”的“大時代”。後人稱之為急劇轉型的時代——封建帝製轉變為共和製,秘密會社轉變為政黨政治,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士大夫階級轉變為知識分子,文言文轉變為白話文,前現代觀念轉變為現代價值觀念……[1]戒能通孝曾說道,“魯迅寫的是中國的事,那當然是與我們社會不相關的別國的事情。但現在卻完全不同了。評論的文字雖為人所說,但現在卻正變成我們想說的話。日本完全變成了魯迅筆下的中國。”[2]
二、日本學者對魯迅的關注
1、竹內魯迅論
《魯迅》,是一本對魯迅研究起決定性影響的書,時至今日被成為“竹內魯迅”。盡管這裏不能全麵論述,但是為了梳理問題,也想略舉一二。願這點滴摘錄勿給人以偏概全的印象便好。
竹內好先生在1948年批評指出“我似乎覺得在魯迅眼裏,日本文學不過是夢想做奴隸的主人的奴隸的文學。”[3]“最近出現了流行魯迅的傾向,我認為對於日本文學來說,魯迅是很需要的,但這是一種為了連魯迅也不需要的需要,否則,就沒有讀魯迅的意義。我擔心的就是日本文學會將魯迅變為權威,將魯迅這種民眾詩人當做官僚文化的偶像。”[4]
筆者認為,竹內好的這種日本民族文化改造論,是以魯迅為媒介,以魯迅的中國文化觀為參照體係而確立的。當竹內好不再以自身的文學觀去詮釋魯迅,改變了帶有個人主觀色彩的出發點,而在與中國曆史發展進程的血肉聯係中去觀察和研究魯迅時,魯迅形象在他的文章中發生了整體性的改變,由“一個強韌的生活者”轉變為中國思想界的先驅,升華為思想家。對《故事新編》竹內也改變了《魯迅》中認為是“失敗之作,蛇足之作”的看法,指出它是“明顯的表現出魯迅特色的作品”,從而完成了自身認知論的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