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中華民族服飾文化中的養生內涵(2 / 3)

在暖熱地區,尤其是南方,由於炎熱的氣候及濕潤的環境,很多少數民族采用棉、麻、絲綢等做服飾原料,通常比較單薄,甚至裸露部分身體。例如,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湖南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交彙處的侗族,通過種植棉花,紡紗織布,然後將棉布與紗作為服飾的原料;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綠洲城鎮的維吾爾族,男裝以綢作為麵料縫製成袷袢,女裝以絲綢或毛料縫製成女裙;主要分布於雲南的傣族,多用紗、絲綢等縫製短衣、筒裙等服飾原料;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佤族,主要以青色棉布作為服飾原料……同時,南方很多少數民族因炎熱的氣候,服飾主要以短衣、裙子等為服飾的主要形式,與絲綢等布料搭配,充分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

從以上少數民族的服飾的選料上,我們可以發現:隻有根據不同需求選擇相應的衣料,才能充分發揮服飾的保健功能。如毛、棉、羽絨等,屬保暖性好的紡織衣料,具有良好的禦寒作用;真絲、棉織品,屬透氣、吸濕性能好的衣料,具有良好的防暑作用。同時,在服飾色澤的選擇上也要注意,冬天應選擇深色的衣料以提高吸熱性,利於保暖;夏天宜穿淺色服裝有助於散熱。此外,內衣用料的選擇應特別注意,柔軟、吸濕性好的棉織品為佳,色澤宜淡,不要采用化纖製品,以免導致皮膚過敏,尤其是哮喘病患者。

達斡爾族服飾中的衣隨時遷養生經

達斡爾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榮旗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區、梅裏斯區、富拉爾基區、龍江縣、富裕縣、嫩江縣、愛輝縣,是我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

達斡爾族的服飾,通常男子頭戴皮帽,身穿皮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其中,帽子多用麅、狼或狐狸的頭皮做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獵時,既防寒又護身。靴子多選用麅、犴、牛等皮。除皮質服裝外,他們還穿布製的袍子和褲子,以適應不同的季節。在寒冷的冬季,他們通常穿棉袍,天冷時還外套犴背心,以達到最好的防寒保暖效果;在比較涼爽的春秋季節,他們基本都穿夾袍,這樣不會太冷,也不會太熱;在炎熱的夏季,他們都換上了單袍,比較薄,很涼爽。同時,達斡爾族的婦女早期著皮衣,至清朝以後便以布衣為主,顏色多為藍、黑、灰。

其實,達斡爾族適時更換、增減著裝的習慣,正順應了曆代醫家主張的“天人合一”的養生思想。如《延壽書》等按照《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認為春冰未泮,衣服要下厚上薄,養陽斂陰,春天不可薄衣而患傷寒。《孫真人衛生歌》亦有言:“春寒莫著棉衣薄,夏熱汗多須換著,秋令覺冷漸加添,莫待病久才服藥。”可見,隨時令變化而更換、增減衣著是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俗語道“春捂秋凍”,概括說明了衣著要適應季節的變化。春天剛剛來臨的時候,氣候乍暖還寒,早晚溫差較大,中午豔陽高照,晚上很可能就寒潮來襲。而身體在經過一個寒冷的冬季以後,機體在棉衣的保護下,已經適應了那樣一個溫暖的環境,血管處於收縮狀態,血液循環相對緩慢,體溫調節係統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也比較低。若這時急於脫下棉衣,換上單薄的衣服,遇到天氣變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涼、引起感冒等。《攝生消息論》有言:“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即老人的棉衣不要太早脫掉,準備幾件夾衣根據天氣隨時增減。因此,春天捂著點好。至於秋天要凍,道理正好相反。秋天的氣候是逐漸變冷的,人們隻有逐漸增加衣服,才能使機體逐漸適應氣候的變化。穿單薄點,身體還能經受寒冷的鍛煉,提高耐寒能力。假如在剛轉涼的時候就穿上棉衣,就會使機體和寒冷的接觸機會減少,得不到鍛煉,抗寒能力反會減弱,到了嚴寒的冬天必然不能適應,容易引起感冒、支氣管炎、扁桃體炎等疾病。所以,秋天要凍著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