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從它誕生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服飾文化精神文明的內涵。
中華民族服飾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當我們著意去體味它深厚的底蘊時,我們也會感悟到其中深邃的養生內涵。
漢服中的衣著合體養生經
“漢服”一詞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製度”,又稱為漢裝、華服,是漢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也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其博大精深、體係完備、悠久美麗,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
漢服,具有其獨特的形式,基本特征是交領、右衽、係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作為有益補充。一共約有九類基本款式,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作為一個體係,是其他服飾所無法比擬的。從形製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製(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製(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製(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的總體風格以清淡平易為主,雖然是平麵剪裁,但重在非常合體。穿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並配以束腰等手段,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曲線,無論從正麵、側麵、背麵,線條柔美流暢,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自然的風韻。
其實,漢服不僅重視人體各個側麵的線型,還注重人與環境對服飾的影響。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也表現為袖子的長度超長;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後,又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等。而且,到了炎熱的夏季,雖然漢服不能像短袖衫那樣以裸露避暑,但其采用純棉麵料,吸汗、透氣,樣式寬大、遮蔽,走動起來習習生風,同樣可以避暑納涼,甚至比皮膚裸露更涼爽,且不傷害皮膚。同時,中衣與漢服外衣之間空隙較大,就像暖壺膽的中空一樣,創造長袍內舒適的微小氣候,起到降溫作用。
透過漢服的巧妙設計,我們可以得到不少衣著合體的養生啟迪。衣著、戴帽及穿鞋,都要適合自身的體型。過於寬鬆,衣不著身,易中風寒;過厚、過重,會使人臃腫笨拙,活動不便;過緊,會阻礙人體氣血流暢,甚至引起血管壓迫、發育不良、胃腸功能減弱、陰部炎症、不孕等多種疾病。因此,著裝要合體,以輕、軟、穿、脫方便為宜。
各地區少數民族服飾中的用料養生經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除青藏高原高寒區外)跨越了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南)溫帶、中溫帶和寒(北)溫帶等6個溫度帶,加之不同地區間的海拔存在差異,從而使各地氣候有所不同。正是這種不同,使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服飾用料上大有差異。
在寒冷地區,尤其是北方,由於嚴寒的氣候和惡劣的自然條件,很多少數民族用厚實的皮毛和棉麻等做服飾原料,把身體裹得嚴嚴實實。例如,生活在大興安嶺森林的鄂溫克族,其服飾原料主要為獸皮,包括牛皮、羊皮、犢皮等,多為藍、黑兩種顏色;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鄂倫春族,他們同樣用獸皮製成耐寒、耐磨的衣裳,主要為麅皮,多為黑、褐等顏色;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等東北地區的赫哲族,用胖頭、鮭、鯇、鯉魚等皮製成衣、褲、靰鞡、腰帶、繃腿、圍裙、手套、口袋等,然後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生活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用羊皮等做成蒙古袍,分棉袍和皮袍兩種;在新疆氣候略溫和的地區居住的維吾爾族,喜愛無領無扣的袷袢,即一種長袍,分單、棉兩種,夏天多著豎菜花白色單袷袢,冬天穿黑色棉袷袢……這些皮棉服飾,都具有良好的抗寒、抗濕、耐磨、防水等特性,非常適應相對寒冷的北方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