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悲”免傷肺
“悲”,既是形聲字,又是會意字,其上部為“非”,像“飛”字下麵相背展開的雙翅形,雙翅相背,表示違背、不合;代表人心、心神。其第一層意思是遭受違背心願的事情後人的心理感受,即違心、不順心的感覺;其第二層意思是分離時人的心理、情緒,到了一定程度,便會相互違背,再進一步就出現了分離。
中醫認為,悲則氣消,而肺主氣,開竅於鼻,為聲音之總司,是人表達憂愁、悲傷情誌活動的主要器官,故悲傷肺。因此,人在悲傷、憂愁的時候,肺氣便會閉塞阻滯,從而導致聲音嘶啞、胸悶、氣短、呼吸不利、喘促咳嗽等症狀。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說,悲到了極點會“撕心裂肺”。
通常,悲是由違逆、分離及決裂人的心情或心意的刺激而致,包括壓力、失戀、喪親、失敗等,屬實症。根據中醫理論,悲屬肺誌,可用哭泣進行緩解,以宣散清降肺氣。現代醫學研究還表明,壓抑悲傷會使身體產生的激素增多,若不能及時排出,可能影響人體細胞的正常活動,甚至帶來胃腸等疾病;人在悲傷時,眼淚中含有亮氨酸—腦啡肽複合物和催乳素兩種對人有害的化學物質,通過哭泣可借助眼淚將這些有害物質排出體外,減輕心理壓力。所以,人在悲傷時想哭就要哭出來,尤其男士更應注意。
此外,依據情誌理論,喜可勝悲,即悲傷時要用各種方法使自己快樂起來,如回憶一些高興的往事、做些自己很想做的事情等,以克製原有的悲憂過度的情緒障礙及相關的軀體疾病。同時,悲傷時還可找親朋好友談談心,聽聽他人的說理、開導、勸慰等,往往會改變自己不合理觀念。
當然,由於不同人的髒腑生理特點有所差異,故在相同刺激下的反應與承受能力亦有所不同。但無論怎樣,我們都應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平淡之心,不攀比,知足常樂,這樣才能氣定神閑、延年益壽。
解“憂”方健脾
“憂”的繁體字為“憂”, 下部為(憂愁的)心理活動,全字指(憂愁的)心理活動必然反映在臉上,本義為擔憂、發愁。
作為人的七情之一,憂是擔心、恐懼將來要發生的事。中醫認為,憂思是脾胃氣機的鬱結,加上較勁,也就是心火的煎熬。在髒腑中,脾主運化,具有把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並將這些營養物質吸收、輸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納,具有接受和容納水穀的功能,但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才能使水穀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故“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
因此,處於憂思狀態的人,往往愁容滿麵,身體消化吸收功能減弱,於是不思飲食,這也是為什麼處於憂思的人們常說“沒胃口”。久而久之,身體沒有充足的物質與能量,便會誘發各類疾病。同時,憂思往往還會影響人的睡眠,進而損害人的神經係統和身體健康。
通常,引起憂的原因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因病生憂,由於生理功能的衰弱,導致病態心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加之平時不注意保養,生病者在今天大有人在。但是,病情能否緩解、痊愈,其實與患者的心態息息相關,憂隻會加重病情,甚至誘發其他疾病。另一類是因環境生憂,源於一種不安全的感覺。這種人往往“杞人憂天”,長期存在的憂患意識,進而影響身心健康,因憂生病。所以,為了健康起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欲望過強,眼高手低,也沒必要無事生非,憂心忡忡,再困難的事情終究也會有其解決的辦法,倘若“天真的要塌下來”,憂思又有何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