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漢字中的情緒養生智慧(1 / 3)

前麵我們已經講過,情誌與五行、髒腑密切相連,直接影響經絡氣血運行。因此,情緒在養生中的地位可謂是重中之重。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中,這一點同樣有著突出的闡述。

“寧”神以養心

“寧”表述了一種安居、心安、足食、子歸的狀態,是一種價值觀和幸福觀的體現。

“寧”不僅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中醫學專家徐文兵曾說過,“五髒關係和諧類似於人有家,如心包、心髒堅固,類似於人有居,可以保護、安藏心神;精氣充溢,滋養心神,類似於人有飯吃;心神內斂,日藏於心,夜藏於肝,類似於人有子歸家。”

其實,養生的首要任務就是調養精神,心神安寧,才能五髒安和。所以,我們排除各種幹擾,保持一顆平常又平靜的心,正確看待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避免不良的心理衝突,使心神安定,氣機不亂,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目前,在寧神聚氣方麵,常采用簡單、有效的調息方法。此法原載於清代尤乘編纂的《壽世青編·勿藥須知》,具體操作為:隨便而坐,寬衣鬆帶,軀幹正直,兩手置腿膝,或互握置小腹前,全身放鬆。以舌攪口腔數遍,微微嗬出濁氣數口,以鼻微微納清氣3~5次(嗬氣、納氣皆不可有聲),若口中有津液即咽下。再叩齒數遍,舌抵上齶,兩目垂簾,微露一線光,使成朦朦朧朧之狀。調整呼吸,可采用數吸氣(或呼氣)次數的方法,自1~100,反複進行。若意念能集中於數息,則可漸達心息相依之境界,此時氣息綿綿微微,雜念全無,則任其自然,維持此種練功狀態,可達1小時或更長久一些。起坐前,應慢慢放鬆手足,睜眼,略作頭麵或身軀、四肢按摩,可每日早晚各1次。

除調息法以外,還可通過存想法、酸斂性藥物(五味子、山茱萸、蓮子、龍骨等)、艾灸神闕及點按本神穴等進行寧神調養。

可見,“寧”對於我們修身養性、益壽延年,有著積極且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養生過程中不容忽視,正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言“非寧靜無以致遠”。

壓“驚”護心腎

“驚”的繁體字是“驚”,整個字的意思是,馬受到恐駭刺激(如鞭笞)以後突然躍起、嘶叫、狂奔。後來用“驚”來指人受到突然的恐嚇刺激以後,尖叫、揪心、心跳加速等。

中醫認為,“驚則氣亂”,人處於驚恐時,先通過心的感受,繼而由腎承受。由於腎藏精,生髓充腦,所以人受到驚嚇後,容易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通常,突然發生的事變、聲音等均可引起心驚。例如,突然發生的響雷,毫無準備時被他人大聲呼叫或猛然接觸,專注時被突然事件打斷,電影或電視播放過程中突然出現的異常聲音及畫麵等,都可能讓人感到驚奇、驚異、驚詫、驚呆,引起心驚。

醫學研究顯示,心驚往往是由心氣虛、心血虛所致,氣血二虛使心髒無力護持心神,人就會變得很敏感,容易被刺激驚擾,也會導致心驚。例如,某些人遇到一點聲音就會冷汗不止,有些人很易被夢魘驚醒,還有些人不敢獨自入睡……

a由氣陰二虛所致的心驚,症狀多見心悸伴自盜汗、乏力、口幹、失眠多夢、氣少及脈細等。對此宜采用益氣養陰療法,可用生脈飲加味,或黨參、五味子、龍骨、百合、麥冬、大棗等。

b由心血虛所致的心驚,症狀多見心悸或心慌、乏力、頭暈、舌淡脈細及手腳麻木等。對此宜采用補血療法,可用歸脾湯、四君子湯,或當歸、阿膠、元肉、大棗、黨參、雲苓、白芍、北芪等。

綜上所述,過驚傷心損腎,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非常嚴重,所以我們在養生保健過程中,有心慌、心悸等症狀不容忽視,一定要究其原因,對症治療。此外,為了避免心腎受傷,在生活中不宜經常從事蹦極、衝浪、過山車等驚險刺激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