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結語
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是中藥現代進程中重要的環節,同時也是新藥開發的途徑之一。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是一個係統工程,該工程包含新藥發現與新藥開發2個過程,每個過程包含了臨床、藥理、藥劑三大因素。該係統中各個因素互為補充、相互關聯、緊密有序地結合充分保證了該係統成為中藥創新藥物的源泉以及中藥現代化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於智敏,王燕平,王永炎. 對中藥二次研究開發(R&D)的認識與思考[J]. 中國中藥雜誌, 2005, 30(18): 1409.
[2]王永炎,王忠. 中成藥二次開發的意義與對策[J]. 中國藥學雜誌, 2010, 45(10): 721.
[3]熊筱娟,鄒盛勤,徐明. HPLC-PAD法測定市售六味地黃丸中熊果酸和齊墩果酸的含量[J].中成藥, 2008, 30(12): 1789.
[4]程發峰,王慶國. 淺談名優中藥二次開發的思路和途徑——兼析精製清開靈注射液的研發思路[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 33(5): 300.
[5]許招懂. 中藥現代化需要走二次開發之路[J]. 中藥研究與信息, 2003, 5(6): 13.
[6]王階,荊魯. 基於病證結合的中藥複方臨床拆方研究[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07, 9(1): 16.
[7]任軍民,鞏向麗. 幾種中成藥老藥新用綜述[J]. 中國醫藥導報, 2007, 4(22): 95.
[8]高月,馬增春,張伯禮. 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的安全性關注及再評價意義[J]. 中國中藥雜誌, 2012, 37(1): 1.
[9]趙金文,倪兆慧,曹勵歐,等. 中藥蓮必治(穿心蓮內酯)注射液致急性腎衰竭的臨床病理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誌, 2005, 6(9): 529.
[10]謝輝,龍誌江,羅堯嶽,等. 血府逐瘀湯及拆方對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平滑肌細胞JNK1 mRNA表達的影響[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09, 27(10): 2089.
[11]夏雲,李誌明,朱丹妮,等. 生脈散複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藥效關係的研究——生脈散複方化學的研究(Ⅰ)[J]. 中國中藥雜誌, 1998, 23(4): 230.
[12]朱丹妮,李誌明,嚴永清,等. 生脈散複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藥效關係的研究——生脈散複方化學的研究(Ⅱ)[J]. 中國中藥雜誌, 1998, 23(5): 291.
[13]朱丹妮,嚴永清,李誌明. 生脈散複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藥效關係的研究——生脈散複方化學的研究(Ⅲ)[J]. 中國中藥雜誌, 1998, 23(8): 483.
[14]劉丹,賈曉斌,鬱丹紅. 基於“組分構成”理論的中藥質量控製新思路[J]. 中國中藥雜誌, 2012, 37(6): 865.
[15]許濟群. 方劑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 125.
[16]王言. 中藥複方二次開發的可專利性研究[J]. 時珍國醫國藥, 2008, 19(5): 1191.
[17]賈曉斌,封亮,陳彥,等. 夏枯草肺癌化學預防物質基礎研究思路與方法[J]. 中草藥, 2009, 40(2): 316.
[18]宋師花,賈曉斌,陳彥,等. 超臨界CO2萃取靈芝子實體中的三萜類成分[J]. 中國中藥雜誌, 2008, 33(17): 2104.
[19]賈曉斌,施峰,黃洋,等. 三草方組分及其配伍體內外抗肺癌作用研究[J]. 中草藥, 2010, 41(4): 592.
[20]孫娥,賈曉斌,黃洋,等. 基於物質基礎組分的中藥多元釋藥係統研究思路與應用[J]. 中國中藥雜誌, 2012, 37(14): 2181.
[21]蔣豔榮,張振海,陸豔,等. 丹參酮ⅡA二元載體固體分散體的研究[J]. 中國中藥雜誌, 2012, 37(9): 1469.
[22]P Srinarong, J H Faber, M R Visser, et al. Strongly enhanced dissolution rate of fenofibrate solid dispersion tablet sbyinc or poration of super disintegrants[J]. Eur J Pharm Biopharm, 2009, 73(1): 154.
[23] 高永榮,張力,張丹參,等. 蛇床子素包合物的製備及其在兔體內生物利用度測定[J]. 中國醫院藥學雜誌, 2005, 25(12): 1143.
[24]A Dukic-Ott, M Thommes, J P Remon, et al. Production of pellets via extrusion-spheronisation without the incorporation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acritical review[J]. Eur J Pharm Biopharm, 2009, 71(1): 38.
[25]賈東升,趙江麗,施峰,等. 淫羊藿苷元磷脂複合物的製備及其固體分散體研究[J]. 中草藥, 2010, 41(9): 1449.
[26]蘭雪蓮,賈曉斌,陳彥,等. 幾種納米給藥係統在改善中藥ADME/Tox性質方麵的應用[J].中草藥, 2008, 39(11): 1746.
[27]陳紅霞,賈曉斌,範晨怡,等. 製備中藥複方當歸補血微丸的2種方法比較[J]. 中國中藥雜誌, 2008, 33(24): 2908.
[28]賈東升,賈曉斌,施峰,等. 淫羊藿苷元脂質體的製備及其對大鼠骨髓基質細胞增殖分化影響的研究[J]. 中國藥學雜誌, 2010, 45(5): 353.
[29]陳彥,陸慧,宋師花. 靈芝糖萜微乳的製備及其對移植性肝癌Heps小鼠的抗腫瘤活性[J]. 中國中藥雜誌, 2010, 35(20): 2679.
[30]羅國安,王義明,曹進. 多維多息特征譜及其應用[J]. 中成藥, 2000, 22(6): 395.
[31]Lai Y H, Ni Y N, Kokot S. Authentication of Cassia seeds on the basis of two-wavelength HPLC fingerprinting with the use of chemometrics[J]. Chin Chem Lett, 2010, 21(2): 213.
[32]Ni Y N, Lai Y H, Brandes S, et al. Multi-wavelength HPLC fingerprints from complex substances: an exploratory chemometrics study of the Cassia seed example[J]. Anal Chim Acta, 2009, 647(11): 149.
[33]陳廣耀,李先元. 中藥的二次開發與相關政策探討[J]. 中國新藥雜誌, 2008, 17(24): 2083.
[34]陳磊,陸茵,鄭仕中. 藥動學在中藥經典方二次開發中的應用[J]. 中草藥, 2009, 40(6): 841.
[35]張陸勇. 中藥新藥臨床前安全性評價[J]. 傳染病藥學, 2003, 13(1): 1.
[36]李攻戍. 中藥新藥臨床試驗設計中亟需關注的幾個問題[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007, 18(2): 160.
[37]馬堃,李連達. 對中藥新藥臨床療效評價的幾點思考[J]. 中國中藥雜誌, 2004, 29(5): 489.
[38]畢京峰,段俊國,劉曾敏. 安慰劑對照在中藥臨床研究中的作用探討[J]. 中藥藥理與臨床, 2007, 23(4): 59.
[39]唐健元,張磊,杜曉曦. 國外上市植物藥評價簡介和對我國中藥新藥臨床研究現狀的思考[J]. 中藥藥理與臨床, 2007, 23(5): 222.
[40]李攻戍. 中藥新藥臨床安全性評價[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005, 16(1): 3.
[41]商洪才,張俊華,戴國華,等. 中藥大規模臨床試驗及其管理與質量控製[J].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7, 5(1): 1.
[42]梁偉雄,溫澤淮,王奇,等. 中藥臨床試驗數據電子化管理的建設與展望[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006, 17(3):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