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21

文/阿劉

例如被當地人和攝影師視為寵兒的“瓦格雷拉瀑布”就堪稱一大美景。由於瀑布周圍有一片大葉楓林,每到秋天,金黃和橙紅便將這條玉帶襯托得更加明亮動人,猶如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的油畫一般,讓人沉醉,屢屢流連不去。

在哥倫比亞河穀中,鷹溪步道是另一個非去不可的地方。這條步道是當地最流行的遠足之處,這不僅僅是因為它能將遊人帶入綠野仙蹤般的童話世界,更重要的是在步道沿線隱藏著3條讓人驚喜的瀑布。第一條叫做“麥拉寇瀑布”,它偉岸的身軀從橡樹林中伸展出來,由於它緊貼峭壁,使得遊人無法接近,讓人不由得生出“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感慨。再前行1公裏,便是形如酒碗的“酒碗瀑布”,盡管這條瀑布隻有5米高,在恢弘龐大的山穀麵前顯得有些矮小,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名氣——它憑借獨特的形狀成為當地僅次於“摩特諾瑪瀑布”的標誌性景觀,令無數人心向往之。在鷹溪步道的盡頭,坐落著偉大的“隧道瀑布”,雖然這條瀑布高約僅30米,卻將周圍的山石整齊地切割成了罕見的V字形……

消失的三文魚捕撈區

劉易斯和克拉克的探險故事

雖然“瀑布天堂”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卻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在這個龐大的瀑布群中,卻少了一位曾經非常有名的成員——“賽利羅瀑布”。

“塞利羅瀑布”有一個十分好聽的印第安名字:“隕落之水的回響”,因為每到春天,高山融雪形成的大潮一路下瀉,彙入哥倫比亞河,形成了比尼亞加拉大瀑布還多出10倍的水量,水流巨大的轟鳴聲響徹河穀。千百年來,成千上萬的三文魚便在這裏溯流而上,衝破狹窄的礁石的阻隔,遊向太平洋,為附近的印第安部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他們就地建立魚市,將魚骨雕刻成工藝品,晾幹的魚肉則作為入冬後的食物補給。酋長們還為捕魚活動製定了嚴格的章程:首先,在每個捕魚季到來之前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其次,每天的捕魚數量必須受到嚴格控製,堅決不允許在夜晚撒網捕撈。而在魚的分配上,酋長和沒有能力捕魚的部落成員可以帶走所需的份額,來訪的部落也會被贈予一部分,剩下的魚則歸漁夫及其家庭成員所有。

然而,在1957年3月10日的早晨,這些秩序和當地人的生活都被徹底顛覆了。這一天,剛建成的達爾茲大壩將哥倫比亞河攔腰切斷,“塞利羅瀑布”在6個小時內就被擠壓到上遊的河水淹沒,原本有著悠久曆史的三文魚捕撈區化為烏有。為了補償當地的印第安人,美國政府撥款建立了部族基金,並將大壩蓄水所形成的人工湖命名為“塞利羅湖”。如今,“塞利羅瀑布”的身影雖然隻停留在書本和老照片中,但它往日的輝煌和曾經的故事,卻長存於在此繁衍生息的印第安人心中,並一代代流傳下去。

其實,發生在哥倫比亞河穀中的故事還有很多,而其中最讓當地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早年的西部探險故事。那是1804年,在劉易斯上尉和克拉克中尉的帶領下,一隊名為“探索軍”的誌願者從密蘇裏州的聖路易斯出發,一路西進,越過落基山脈直抵太平洋。這是美國曆史上首次被記載的西部穿越,而此次行程的倡導者,正是當時的傑斐遜總統——在購買了西部各州的土地之後,美國聯邦政府急需繪製這一片區域的地圖。

這次行程耗時兩年,其間探險者和幾十個印第安部落建立了友誼,並在其幫助下度過了重重難關。在經曆了一係列艱辛後,“探索軍”終於在1805年11月抵達了哥倫比亞河穀。當太平洋入海口的潮水聲在耳邊響起,探險者們歡呼雀躍。他們在河穀南岸建立了克萊索堡壘,並第一次將星條旗升起在美國西北部的土地上。

劉易斯和克拉克的探索之旅對後世影響極大,無數的探險者紛至遝來,在哥倫比亞河上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碼頭,蒸汽船也接踵而至,哥倫比亞河穀因而變成了繁忙的水運交通樞紐。後來,太平洋鐵路的修建將這種繁榮轉變成陸地運輸,而到了今天,新哥倫比亞河高速公路又取代了鐵路。後來,美國國會將該地區劃為自然風景保護區,或許工業革命帶來的鋼鐵渡輪和火車都將逐漸淡出曆史舞台,但當年劉易斯和克拉克的探險故事,以及他們對哥倫比亞河穀的先驅性探索,卻一直被人們所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