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發現

文/文峰

古建築的崢嶸歲月

繁華往事並不如煙

縱觀曆史,貝思飛的描寫未必全然準確,但也大體道出了賒店的興衰。到了今天,曾經的輝煌與繁華都隻能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內涵,讓人默默追憶往昔。

不過,這種傳承卻彌足珍貴。文化內涵就如同賒店老酒本身,須得日久年深,方顯醇厚悠長。如今的賒店古鎮,早已被各種鱗次櫛比、氣勢恢宏的現代建築包圍,但那些古色古香的老舊建築,依然承載著悠久的曆史、斑斕的文化、英雄的業績——無論多麼精美的鋼筋水泥建築,在它們麵前也隻能黯然失色。

繁華的商業,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跡,保存完整的瓷器街、號稱“天下第一會館”的山陝會館等古建築,便是賒店古鎮的金字招牌。

清朝康熙年間,瓷器街占據“水旱碼頭”的有利條件,四方瓷器雲集而來,客商互通有無。鼎盛時,有60多家瓷器店鋪,廣集華夏定、鈞、耀州、磁州、龍泉、景德鎮六大窯係產品,從碗、盆、盤、碟等生活用品,到宮殿富宅廳堂的古玩擺設,樣樣俱全。如今來到瓷器街,隻見路麵以條形青石鋪就,兩旁的店鋪,青磚灰瓦,重簷走脊;佇立門樓畫梁雕柱,富麗堂皇;一進多級的穿堂閣樓,布局巧妙、精致、典雅,別具一格,商貿繁華氣勢如昔。走進其中,不難想象當年的繁華勝景。

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到光緒十八年(1892年)落成,會館占地麵積近11萬平方米,整體非常氣派。它不同於傳統古建平房四合院式樣的建築風格,而是沿中軸線分布著琉璃照壁、懸建樓、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樓等建築,兩側伴有木旗杆、鐵旗杆、東西轅門、東西馬廄、鍾樓鼓樓、藥王殿、馬王殿等,其整體建築布局嚴謹,排列有序,裝飾富麗氣派,為國內罕見的古建築群,具有重要曆史、科考、藝術研究價值。

走進山陝會館,那空闊的青石大院,灰磚黛瓦,木雕石雕,風吹鈴響,著實讓人應接不暇。當時為了修建這座山陝會館,富商們“運巨材於楚北,訪名匠於天下”,眾多能工巧匠齊集於此,各展絕技,從而使得會館的建築藝術達到了當時的巔峰。整座會館集宮殿、廟宇、商館、民居、園林建築之大成,既雄偉壯觀、雍容華貴,又玲瓏秀麗、典雅有致;既渲染了宮殿的氣勢和廟宇的靜穆,又充滿柔美色彩和詩情畫意,給人以藝術整體美的強大震撼力。特別是其中的裝飾藝術,如木雕、石雕、磚雕、琉璃、彩畫、宮燈、剌繡品等,鏤雕精巧、內容豐富、色彩華麗,堪稱絕品。

當所有的繁華都已遠去,如今賒店古鎮的老街,總是寧靜而深遠的。斑駁的閣樓散發著時間的黴味,在老街的屋簷下,耄耋老人們聚在一起曬太陽,嘮叨過去會館舉辦廟會時的熱鬧盛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