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發現
文/文峰
萬裏茶路上的重要中轉站
酒香四溢的“天下第一店”
如果說厚重的曆史是賒店的根,那麼穿鎮而過的潘、趙二河,就是賒店的脈。
這兩條河在賒店彙合後,向南流入唐河,唐河又彙入長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漢水,因此往來的旅客與貨物可經湖北襄陽而直通漢口。在過去很長時間裏,貨物運輸都是以水路為主,俗話說“河水一響,黃金萬兩”——這樣一個南船北馬的水旱碼頭,沒有理由不成為物流中轉站。
明末清初,山西茶商馳名中外,由國內南部運轉外蒙古、俄羅斯的茶葉幾乎由晉商壟斷。他們大量采買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湖北蒲圻等地的茶葉,形成批量後,大都由水路運抵漢口,經由漢水至襄陽,轉泗水(今唐河)北上到達賒店,然後從賒店改走陸路,用馬匹馱運北上,渡黃河,入太行,穿越沿途城市到達張家口或歸化(今呼和浩特),最後還要換成駱駝運輸,穿越戈壁大漠和外蒙,直至庫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和俄蒙邊界上的恰克圖,與俄、蒙商人進行麵對麵的貿易。這條茶葉運輸通道,就是中外貿易史上堪與“絲綢之路”媲美的“茶葉之路”。
在這條延綿萬裏的“茶葉之路”上,賒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轉站,在貫通南北、購銷中外的通道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樞紐作用。於是,賒店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發展起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成為萬裏茶路上的商業重鎮之一,享有“天下第一店”之美譽。當時這裏“商船相連,白帆相接”,“白天千帆過,晚上萬盞燈。”在被稱為“萬裏茶道商業秘笈”的《行商遺要》中,也這樣描述賒店:“世處碼頭,百貨皆聚,陸路為首。”民間也有“金漢口,銀賒店”、“天下店,數賒店”的俗語傳誦。
萬裏茶路的興起,不僅造就了賒店的商業傳奇,同樣也讓“賒店老酒”的醇香飄向四海。傳說這裏是中國釀酒業的鼻祖——古代造酒女神儀狄,取潘、趙二河的優質水源,釀造出絕世美酒的地方。在《呂氏春秋》、《戰國策》和《世本》等先秦典籍中,都有關於儀狄在賒店造酒的傳說。
東漢光武帝劉秀親口賜名後,“賒店老酒”名氣大增,深受眾多愛酒人士讚譽。東漢時期的大科學家、文學家張衡,特別鍾愛來自家鄉南陽賒店的老酒。他在自己的名篇《南都賦》中,生動地記載了賒店的飲酒風俗:若全家聚宴,或紀念祖先,或招待遠方朋友,賓主按禮節就座……傳杯送盅,行動敏捷;贈送禮物,禮節端莊……賓主日夜歡宴,真乃其樂無窮。同時期的醫聖張仲景,也是一位愛喝賒店老酒的南陽老鄉,他經常用賒店老酒來炮製藥酒,為百姓起解沉屙,深得鄉鄰愛戴。隋朝時,南陽詩人劉斌應邀赴賒店遊玩,朋友以賒店老酒款待他,劉斌飲後,頓覺齒生異香,不禁詩興大發:“縱觴暢飲趙河邊,始知佳釀出賒店。願學曹植箜篌飲,文思泉湧詩百篇。”
賒店的繁華,浸透著茶韻和酒香,持續了數百年,直到民國中後期,由於軍閥混戰,土匪橫行,才造成商業的凋零。英國學者貝思飛在《民國時期的土匪》一書中寫道:“豫西南的賒旗鎮,曾是通過唐河和白河運往漢口的貨物集散地。從蒙古和西北來的商隊也在那裏逗留,將帶來的貨物裝上船,那些從南方來的滿載貨物的船隻,在返回之前也要卸貨。總之,賒旗鎮一直是全國最富有的商業貿易中心之一,直到鐵路的興建給它帶來衝擊,它才被剝奪了所有的商業活動。到了20世紀20年代,它已經淪為滿是塵土的小市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