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策劃
文/曲向東
治理三江源:初見成效,任重道遠
中國被列為世界上13個最貧水國家之一,缺水,一直是困擾我們的大問題。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進一步加劇了我們麵臨的缺水危機,我國每年因此損失的工業產值高達2000億元。黃河、長江和瀾滄江三條大河每年向下遊供水500多億立方米,是我國淡水資源的主要補給線。看護好三江源這座“中華水塔”,對於全國的生態戰略建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據統計,在三江源有90%左右的草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和50年前相比,每年產草量下降了30%~50%。而從三江源生態保護區搬離草場的牧民已經超過3萬人。在黃河源頭核心生態區域,由於氣候變暖等因素,沙化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鼠害日趨嚴重,當地人不得不大規模滅鼠。
除了沙化的草地,給考察隊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草場上猖獗的鼠兔。2005年開始,國家投資75億元,啟動了三江源治理保護工程。時隔10年之後,草場的鼠兔已經很少了,但是鼠兔留下的鼠洞痕跡依然隨處可見。專家表示,在這種高海拔高寒地區,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可能需要十幾年乃至幾十年才能恢複,這不得不讓人為三江源的草場和牧民捏一把汗。
草場遭遇沙化和鼠害,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水源涵養能力明顯下降,導致湖泊萎縮。79歲的色洛老人一家一直生活在黃河源頭附近。他告訴我們,5年前他們家裏有300多隻羊、70多頭牛,而現在卻隻有30多頭牛,一隻羊也沒有——以前到處都是草地,但現在都退化、消失了,大片的沼澤灘也沙化了。盡管有政府發放的補貼,但一家6口人隻有30多頭牛,色洛老人仍然感覺到日子越來越難過了。
其實,牛羊養得越多,草原就被破壞得越厲害,所以就沒辦法多養牛羊,但讓牧民們感到幸運的是,現在青海省的某些地方成立了農牧業專業合作社,隻要牧民把自家的草場、牛羊拿去入股,就會有專人進行牛羊的育肥、銷售,超載的牲畜實施舍飼圈養。入股的牧民年底就可以拿到分紅。把家裏的牛羊交給合作社統一放養管理以後,牧民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可以投入其他行業,收入也比往年提高了。
從散養到集中放養和圈養,減輕了草場的壓力。青海省曾在6個自治州的7個縣進行這種集約化生態畜牧業試點,而今後將會有更多的牧區會這樣做。
青海省的一位副省長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走集約化的路子,組織化的路子,產業化的路子,讓牧民群眾在現在的草場上轉移出來,把牲畜集中到畜牧大戶、能人手上,集中飼養,再由政府組織他們來經營,這樣的話,就可以把整個草地資源很好地利用起來。”
通過生態移民、集約化生態畜牧業等辦法,三江源地區原有的1000多萬頭牲畜減少了300多萬頭。不過,雖然已經減少了大約30%,但這些數字還不夠理想,因為三江源地區牲畜數量在項目實施前,就已經遠遠超過了草場的“負載紅線”。
同時,盡管通過封山育林、沙漠化治理、人工增雨等措施,三江源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在眾多專家眼中,三江源的治理保護隻是剛剛開始,仍然麵臨著非常大的壓力,雖然局部地區有明顯改善,但惡化的總體趨勢還沒有得到完全的遏製,因此要確保三江源的生態安全,還任重道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