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浩要求麵見中央領導人陳述意見,中央政治局再也不能置之不理。
張聞天接到一封筆跡瀟灑的請柬:
聞天同誌如晤:
你我天各一方,多年相違,每思同窗之誼,懸念殊深。前日匆匆一麵,未及深談。如能來我處一敘,則不勝欣幸之至。
此致
布禮!
陳昌浩即日
陳昌浩與張聞天均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學生,有同窗之誼。接到請柬後,張聞天判斷:“這是要給我做工作哩!”
“好啊,你也可以做做他的工作嘛!”毛澤東說,“目前軍情如火,還是打鬆潘重要。”
陳昌浩的前敵指揮部設在一棟藏族人的小樓裏,二樓是他的住處。陳昌浩十分健談,從帶兵打仗談到親自坐飛機扔炸彈,從鄂豫皖蘇區談到川陝蘇區……
張聞天點頭稱讚:“確實成績很大!四方麵軍的同誌確實打出威風來了!”
陳昌浩說:“這些成績的得來,是同國燾同誌的領導分不開的。公正地說,國燾同誌確實很有能力,很有魄力,是足以肩負大任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不斷聽到一點閑言碎語,說什麼張國燾是一個老機會主義者……”
張聞天委婉地解釋道:“這樣說,自然不好,可是國燾同誌也是有缺點的。大家都清楚,在嚴重的曆史關頭,他往往是掌握得不大穩的。”
陳昌浩的臉色由晴轉陰,尖銳地逼問:“什麼地方不穩?”
張聞天和緩地說:“我說的不大穩,指的是在根本路線上,有時‘左’了,有時又偏右了。”他舉出大革命時期,張國燾開始反對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後來統一戰線實現了,他又跑到陳獨秀右的一邊去了。
“這都是過去的事了!”陳昌浩年少氣盛,打斷張聞天的話說,“我覺得,看人應當看主流。國燾同誌是擁護國際的,是忠實執行四中全會路線的。從實踐結果看也是這樣,他領導的部隊發展到8萬多人,這一點比別人並不差嘛!我可以大膽地說,即使讓他擔任軍委主席,也並不過分!”
“這些問題還是留待以後再討論吧!”張聞天勉強地笑著說,“國燾同誌現在已經在指揮全軍的崗位上了。我看英雄已經有了用武之地,還是研究一下早點打鬆潘吧!下麵指戰員早就急了……”
“我心裏何嚐不急!”陳昌浩的語氣越來越硬,“我和徐總指揮都向國燾提過,國燾說打鬆潘沒有問題,隻要組織問題解決了,就立刻打!”
“還有什麼組織問題要解決?”張聞天感到奇怪。
陳昌浩含混地說:“國燾同誌早說了,他並不是為了個人的地位,是要整個的組織與現實的情況相適應!”
甜蜜的敘舊最後變成了政治談判,張聞天心中不是滋味。回到住所,發現毛澤東在房間等候。
“怎麼樣,談得如何?”毛澤東滿懷期待地問道。
“不佳!”張聞天搖搖頭,“有些人就是這樣,隻曉得追隨個人,心目中沒有黨,沒有真理。”
毛澤東底線的學問
“張國燾是個實力派,他有野心,我看不給他一個相當的職務,一、四方麵軍很難擰成一股繩。”毛澤東深思熟慮,選擇妥協,但是讓出哪個位置、退到哪一步是個難題。他找到張聞天,尖銳地提出這個問題。
張國燾想當軍委主席,這個職務由朱德擔任著,他沒有資格、也沒有理由代替朱老總;隻當軍委副主席,他又不願意與同為副主席的周恩來、王稼祥平起平坐。
張聞天一心隻想到促成四方麵軍北上,說:“把我這個總書記的位子讓給他好了。”
“不行!”毛澤東斷然拒絕,“他要抓的是軍權,你給他做總書記,他說不定還不滿意,但真讓他坐上這個寶座,可又麻煩了。”
彭德懷後來高度評價毛澤東的謀略:“毛主席在同張國燾的鬥爭中,表現了高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如果當時讓掉總書記,他以總書記名義召集會議,成立以後的偽中央,就成為合法的了。這是原則問題。”
經過反複權衡,毛澤東、張聞天建議把總政委的職務讓給張國燾。這時周恩來突然病倒了,連續幾天發高燒,不能進食,醫生起初作為瘧疾來治,後來發現他肝部腫大、皮膚黃染,確診為肝炎,已變成阿米巴肝膿腫,不得不臥床休息。
毛澤東、張聞天來到周恩來住所,同他商量。周恩來絲毫不計較個人職位,同意讓出總政委之職。
張國燾終於等來了期待已久的電話。
張聞天通知他:“中央考慮為加強對軍隊的統一領導和調配,決定調整軍委領導成員,準備提議你任總政委,想征求你的意見。”
張國燾不假思索地表示同意:“現在是打仗,我就當總政委。”
兩全其美的安排,張國燾滿意,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接受。
事實證明,毛澤東讓步的分寸,張國燾對於職位的選擇,對後來他們的政治行為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中央讓出的職位是總書記,後來分道揚鑣時,北上的一方麵軍就會被扣上反黨、分裂黨、不服從黨的決定等罪名,南下的張國燾將占盡政治優勢。
1935年7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解決統一指揮和組織問題。出席會議的有9人,其中張聞天、朱德、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王稼祥、凱豐、鄧發8人均隨紅一方麵軍行動,隻有張國燾代表紅四方麵軍。盡管人數上占絕對少數,但張國燾逼人的氣勢整個會場都能感受到。
張聞天首先發言:“軍委設總司令,張國燾擔任總政治委員,為軍委的總負責人。軍委下設小軍委(軍委常委),過去是四人,現在增為五人,陳昌浩同誌參加進來,主要負責還是張國燾。周恩來調到中央常委工作,在國燾尚未熟悉前,恩來暫幫助之。這是軍委的分工。關於總政治部,本是王稼祥任主任,因病實際是博古,現決定博古任主任,設副主任兩個,富春和四方麵軍一個。昌浩、向前兩同誌仍任原職,擴大權力,前麵的部隊都由他們指揮。”
他的發言,實際代表中央的意見。發言的總格調是通過讓權爭取紅一、紅四方麵軍的步調一致。讓權的幅度是很大的,紅四方麵軍的三巨頭都有相應安排:張國燾任總政委,主管軍委;陳昌浩參加小軍委,負責前敵指揮;徐向前雖任原職,但職權已由指揮四方麵軍擴大到指揮處在前線交戰位置的所有軍隊。而且,總政治部也讓出了一個副主任的名額。在軍委和總政,紅四方麵軍的領導人已處於優勢或主動地位。
張聞天發言後,張國燾仍不滿足,把眼光又盯住黨中央領導機構,提出要提拔新幹部,有的可到軍委,還要向中央委員會增補成員。
毛澤東回答說:“提拔幹部是需要的,但不需要這麼多人集中到軍委,下麵需要人。目前必須抓緊戰區的工作,迅速打擊敵人。”
張國燾沒有堅持。
張聞天最後做結論:“好,大家意見一致,現在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打好鬆潘戰役。”
會議結束後,張國燾立即走馬上任,就在當天發出了《任朱德仍兼紅軍總司令張國燾為總政委的通知》:
奉蘇維埃中央政府命令:一、四方麵軍會合後,一切軍隊均由中國紅軍總司令、總政委直接統率指揮。仍以中央軍委主席朱德同誌兼總司令,並任張國燾同誌任總政治委員。特電全體知照。
三天內,張國燾急如星火地接連發出三個決定。
一個決定是《中央軍委關於一、四方麵軍組織番號及幹部任免的決定》,決定中說:“我一、四方麵軍會合後,一切軍隊均由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總政委直接統率指揮。各軍組織番號及其首長均有變動,軍委現決定:組織前敵總指揮部,即以四方麵軍首長徐向前兼總指揮,陳昌浩兼政委,葉劍英任參謀長。”張國燾把軍委對於戰役的具體指揮權授予徐向前、陳昌浩,這種配置符合當時的戰場形勢,因為四方麵軍力量占優,在隨後的戰役中他們將擔負主攻任務。
另一個決定是《中央軍委關於鬆潘戰役布置的決定》,命令在鬆潘戰役期間以四方麵軍總指揮部兼前敵指揮部,任命徐向前、陳昌浩為前敵指揮和政委,前方一切作戰部隊均歸其統率指揮。
第三個決定是向紅一方麵軍調劑部分兵力。兩軍會師後,徐向前、陳昌浩根據紅一方麵軍幹部多、戰士少的狀況,建議從一方麵軍派些幹部到四方麵軍工作,從四方麵軍調幾團兵力補充一方麵軍。起初,張國燾壓住不辦,到當上總政委後,他開始以統籌全局的心態落實這件事,從第四軍抽調第三十二團(1100餘人)、第三十軍抽調第二七○團(1600餘人)、第三十三軍抽調第二九四團(1100餘人)補充紅一、紅三軍團。這三個整編團共3800餘人,相當於增強了紅一方麵軍四分之一的兵力。同時,中央從紅一方麵軍抽調張宗遜、陳伯鈞、李天佑、李聚奎等人,到紅四方麵軍各軍任參謀長。
短短三天,張國燾就接管了軍委,重新調整了全軍軍事係統,別具一格地組織起從軍委到前敵指揮部的梯級結構,將軍委的具體指揮權轉移到紅四方麵軍總部。
這種威懾全軍的魄力、敢於任事的意誌、輾轉騰挪的身法和雷厲風行的作風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改組軍委和統一前委後,軍隊行動的決定權和指揮權集中到了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四個人手上。在張國燾看來,朱德為人謙遜,不擅爭權;徐向前精通軍事,對政治聞達不以為意,而且長期在自己的控製下使用;陳昌浩則是自己忠誠的追隨者和擁護者。他感覺自己已經完全控製了軍權。○
(作者係中國中共黨史學會會員,湖北中共黨史學會和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理事,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