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鄧小平八次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麵(1 / 3)

鄧小平八次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麵

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

作者:孟紅

有世界“史庫”之稱的《時代》周刊自1923年3月3日創刊以來,就對報道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它的主要創辦者、老板亨利·盧斯是美國在華傳教士的後代,在山東出生並長大。在執掌《時代》周刊的數十年間,他與中國的這一曆史淵源和其傳教士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刊物對中國的關注,這一特點也延續至今。截至2002年,《時代》周刊封麵上與中國有關的人物和事件,大約有60次。而最不可思議的是,僅僅從1976年1月到1997年為止,鄧小平就有8次成為《時代》周刊的封麵人物,這種情況在世界上也是鳳毛麟角。

首上《時代》:美國人視其為周恩來的繼承人

鄧小平初次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時候,與中國對峙了數十年的美國人對鄧小平實際上心裏很沒底。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與世長辭,中國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全世界也對中國的前途問題強烈關注。1月19日,鄧小平的大頭像首次出現在《時代》周刊的封麵上,但色調極為暗淡。封麵左下角注明“周恩來的繼任者:鄧小平”。右上角的醒目標題則是《中國:朋友還是敵人?》這種暗淡、陰鬱、疑慮的格調,不僅反映了觀察者當時眼中的中國,而且也揭示了美國人的集體心理狀態。

1972年,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等的努力下,美國總統尼克鬆成功訪華,中美開始和解,中美關係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美國人看來,周恩來代表著中國內部務實的溫和力量,願意同美國發展關係。周恩來去世後,中美的戰略和解是否會由此斷送?美國人感到焦慮。

據說,基辛格早期訪華時見過鄧小平,稱之為一個“令人討厭的小個子”。1997年鄧小平去世之後,記者再追問他此話的時候,他幹脆說:“這不是真的,他是我所遇到的一個偉大的世界領袖。”基辛格態度的轉變,說明了美國人對鄧小平由不友好到很喜愛、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

在美國人看來,周恩來溫文爾雅,充滿了儒者的魅力,這也是美國人心目中社會主義國家務實、靈活、理性的溫和派領導人的理想形象。鄧小平則完全不同。他從來是直來直去,甚至咄咄逼人。所以,初次與鄧小平見麵,對於習慣於和周恩來打交道的基辛格等人,心裏感到不舒服和事後感覺看錯人是不難理解的。

不過,美國人很快發現,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講話一針見血、斬釘截鐵、從來不兜圈子的鄧小平其實更好打交道。美國人對鄧小平不僅尊重,而且喜歡,甚至著迷,因為鄧小平更能夠清楚地展示中美合作的潛力。在美國人看來,他幹練、執著、厲害,能明白無誤地告訴你他想要什麼,並準備為此付出什麼代價。

雖然1976年初對於誰將主持未來的中國還不清楚,但《時代》周刊卻看好鄧小平,將他作為了封麵人物。

短期內三上《時代》:看好他的經濟改革

就像美國人和其他國內外人士所斷定的,1978年,複出後的鄧小平明確地告訴美國人,他準備和美國打交道,於是,中美迅速實現了關係正常化。1978年12月25日,鄧小平的頭像與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同時出現在《時代》周刊的封麵上,上麵寫著:與中國打交道,與以色列免談。顯然,這時美國已開始信任並欣賞中國這位新的領導者了。

1978年7月5日,中美建交談判開始。由於雙方立場尚有相當距離,談判進行得非常艱苦。為促使美國盡快下最後決心,鄧小平抓住時機,於11月29日在會見日本友人時發出信號:“訪日是我多年的願望,不過,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到華盛頓去……完成了中美關係正常化這件事,我就可以去見馬克思了。”

12月初,鑒於美方在提出的中美建交公報草案中立場有較大調整,鄧小平決定接見美方談判代表伍德科克。這一消息傳到美國後,卡特立刻意識到這是一次重要的接見,“已經到了對與中國建交作出最終決策的時候了”。

大喜之餘,卡特鄭重地邀請鄧小平於1979年1月訪美。1978年12月16日(美國時間15日),中美兩國同時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1979年1月1日,鄧小平的頭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時代》周刊封麵上。標題是《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

不過,這次顯然更具有衝擊力,因為他力挫群雄,引人注目地第一次被《時代》周刊評選為1978年度“世界風雲人物”。

美國《時代》周刊從1927年開始,就標新立異地開展了“每年評選一位對當年世界事務最有影響的新聞人物”的工作,並且一以貫之地把它作為一年一度的頭等大事來抓,其轟動效應和權威性不言而喻。

鄧小平被評為《時代》周刊1978年度風雲人物,不僅因為他一手促成了中美關係的正常化,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他啟動了中國的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