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鄧小平在三線建設戰略決策的前前後後(下)(1 / 3)

鄧小平在三線建設戰略決策的前前後後(下)

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

作者:宋毅軍

趕赴大西南實地

視察指導大三線建設

為了建設好西南大三線,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做出《關於西南三線建設體製問題的決定》,決定成立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以加強對整個大西南三線建設的領導。鄧小平提議由中央政治局委員、西南局第一書記李井泉任主任,國家計委副主任程子華、西南局書記處書記閻秀峰、華東局經委副主任錢敏為副主任,後來又增加了彭德懷為副主任。

1966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為主任,西北局書記處候補書記王林、國家計委副主任安誌文、西北局計委主任宋平為副主任。

1966年3月,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了中南三線建設委員會,中南局第二書記王任重為主任,湖北省委書記處書記王樹成、湖南省委書記處書記華國鋒、河南省委候補書記戴蘇理等為副主任。

“計劃用錢,建設三線”,這是鄧小平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的發言強調的要點之一。他說:“隻是第三個五年計劃還不夠,還要有十年輪廓,十五年展望。”這次計劃,首先由計委提出,解決吃穿用,加強國防。據此,再定基礎工業。毛主席說,這樣好。怎樣把基礎工業搞上去,“屁股”坐得更穩一些。“屁股”不光是重工業,還包括交通。“屁股”坐穩,“拳頭”才有力量。他還說:一、二、三線的問題,過去隻分沿海、內地,這次毛主席又把內地分成二、三線。“用六年時間,好好工作,把西南後方的基礎打好。”對基礎工業安排確實不夠,主要是對三線的基礎工業安排不夠。但是,情況有好轉,花錢也不能鬆,要敲起警鍾。各部門要少花錢多辦事,是指辦中央指定範圍以內的事。基礎、“屁股”要加錢。

為了貫徹落實開展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1965年11月1日至12月7日,鄧小平和李富春、薄一波等赴西南的四川、貴州、雲南省考察指導三線建設。這是他繼一年前的東北之行後的第二次關於三線建設實地考察。他這次反複強調的問題是:三線建設要特別注意布局問題,像機械工業那樣可以搞成協作網。11月2日,他們在成都聽取了二機部負責同誌關於三線建設選址情況的彙報。當時對新鈾濃縮廠的廠址定點有不同意見,廠裏認為原定地址布局分散、水溫不宜,主張另選新點進行建設。

鄧小平聽了很重視,親自到新點踏勘地形、調查環境,考慮到核工業三線建設既要貫徹分散、隱蔽的原則,又要從工藝技術特點的實際出發,認為新點好:背靠大山,地形隱蔽;麵臨大河,水溫適宜,能滿足工藝要求;場地平坦,有利於廠房合理布置。決定改在新點建設。鄧小平這種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和決策方法,給大家以十分深刻的教育。實踐證明,鈾濃縮廠改在新點建設是必要的和正確的。

接著,他們視察了七八四廠、七一五廠以及川西南威遠氣礦威基二井的機房、鑽台,觀看氣田構造圖、井位安排圖,觀看氣井放噴。從10日開始,鄧小平先後視察納溪天然氣化工廠、二五五廠。在重慶聽取有關方麵負責人彙報三線建設項目的進展情況,視察二九六廠、二五六廠,觀看坦克表演。14日,他召集有關人員開會,研究三線建設中的問題。視察了第三鋼鐵廠和四五六廠。

在聽取彙報的插話和談話中,鄧小平結合西南的實際情況,對如何搞好三線建設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要特別注意布局問題,像機械工業,可以搞成協作網。”除了搞大廠、主廠外,可以搞些小廠、衛星廠。機械工業要搞得快一些,特別是精密機床,不然被動得很。貴州煤炭、雲南木材搞起來後,沒有機械工業為其服務是不行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增加兩三億投資,搞100萬台機床,主要要搞關鍵機床,使精密機床的比例達到百分之三十。

——關於選第二汽車製造廠地址,四川交通不便,放汽車廠不適合,應該放在外邊。可以沿川豫鐵路,在鄂西、襄樊、光華一帶選址。“上海要幫助西北、西南解決好人才、技術和材料方麵所麵臨的困難。”

——貴州要遍地開花搞林場,沿鐵路、水路造林。貴州不做到比四川富,工作就算未做好。他還指出:貴州汞的開采和生產用土辦法不行。要等把藏量摸準了,搞現代化開采。“將來貴州一定是大工業區。除了重點抓農業,解決糧食要自給外,非把烏江水電站搞上去不可。”

——在六枝煤礦,他聽取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負責人彙報六盤水礦區生產建設情況後指出:“看到西南有煤、有鐵,我就放心了。不然,建好多工廠也沒有用處。有煤、有鐵,辦好西南兩個大型聯合企業就有希望。”南方的煤炭基礎在貴州。按照毛澤東的戰略構想,貴州是三線建設的重要地區之一。而位於“貴州西部的六盤水則以其豐富的煤炭及其他礦產資源被列為西南三線建設的重點配套項目之一”。

——在昆明機床廠參觀該廠研發成功的光學坐標鏜床時,他說:昆明機床廠製造的精密機床,在全國很有名氣,但產量太少,目前我國的精密機床還要靠進口。今天我來,“主要想解決生產精密機床的問題”,不然天天叫進口,進口幾千台還叫不夠,日子不好過呀!“要解決精密機床的需求必須立足於國內生產。”

——在成都聽取有關同誌彙報西南鋼鐵工業的發展情況時,他指出:工業還是以鋼為綱。“三五”末期,“西南西北的鋼產量要達到五百萬噸規模,再加上二線生產的五百萬噸,打起仗來就不要緊了”。整個工業質的提高,必須有一定的量做基礎。昆明機床廠可以把普通機床的生產轉讓出去,集中力量搞精密機床。

每到一處視察,鄧小平都深入基層,廣泛地同工人們接觸,親切地詢問、了解工人們的生活工作情況。當時,由於六盤水交通閉塞、貧瘠落後,要解決新增10萬建設大軍的生活供給問題,尤其是蔬菜瓜果的供給問題無疑是非常困難的事。鄧小平從工人那裏知道大家想吃到新鮮大白菜時,當即指示秘書與北京有關部門聯係,很快就調進了50萬斤大白菜支援六盤水礦區。

這次視察六盤水期間,正值貴昆鐵路六枝至水城段中的一個偏僻的小站“關寨站”建成使用,應鐵路方麵負責同誌之請,他欣然揮毫為車站題寫了站名。當他在昆明了解到“三線”建設項目的困難時指出,受交通的限製,建設項目一時不能擺得太多。“雲南要搞鐵路建設,鐵路建設的標準要高些。”他還具體指示,成(都)昆(明)鐵路按年1300萬噸運力設計,內(江)昆(明)鐵路按年800萬噸運力設計。

盡快建設好攀枝花鋼鐵基地,是毛澤東提出三線建設時特別強調並要周恩來直接主管的。為此,周恩來多次召集國家計委和冶金、地質、鐵道、交通等部門負責人進行研究。特別指明和強調毛澤東講的“攀枝花建設要快,但不要毛糙”的方針。他要求盡快組織攀枝花建設專家考察組,盡早到實地調查資源、交通等情況,考察配套建設冶金、煤炭、電力及各礦山、工廠的條件,提出建設方案和廠址選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