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在三線建設戰略決策的前前後後(上)
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
作者:宋毅軍
編者按:1964年6月,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毅然作出三線建設戰略決策並雷厲風行地指導實施,這是新中國建設史上的重要篇章。鄧小平是三線建設重要決策人和組織實施的重要領導者之一。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慶祝三線建設決策50周年之際,聯係當前錯綜複雜、風雲變幻的國內外形勢,冷靜回顧、認真研究中國經濟建設史上的空前壯舉,我們不能不為50年前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寬闊厚重的政治胸襟、力握乾坤的巨大權威所折服。為此,特邀本刊特約撰稿人,三線建設研究分會的主要倡導者之一、首屆三線建設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副巡視員宋毅軍,撰寫此文,以示紀念。
什麼叫三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以及鄧小平等曾經按照我國軍事經濟地理特點,把我國東部(沿海和邊疆)地區劃為第一線,把介於東部和西部之間的中部地區劃為第二線,把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及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內陸地區劃為第三線。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青稱為“大三線”,中部地區和沿海地區的腹地一般稱為“小三線”。
所謂三線建設,就是指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到80年代中期基本結束,以戰備為目的,以國防經濟建設為中心,在上述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工業、交通、能源、軍工等基本建設。這一建設曾經先後出現兩次建設高潮:第一次是1964至1965年的初始階段,重點突出放在打基礎方麵;第二次是1969年到1971年的全麵鋪開階段。
作為中共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重要成員的鄧小平,參與了三線建設的決策和指導實施,是三線建設的重要決策人和組織實施的重要領導者。
參與三線建設戰略決策
早在1964年6月三線建設重大戰略決策作出以前,時任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在製定《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的初步設想》前就提出這樣的指導原則:我們全黨要注意兩方麵問題。第一,我們製訂的方針、政策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衡量我們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我們能不能發展生產力,能不能比較快地實現四個現代化。第二,要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保證走向共產主義。具體講,就是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要落實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方針,同時著眼於搞吃穿用。他說:隻要“吃穿用搞好了,我們國家的腳跟就站穩了,基礎就穩固了,發展速度也會更快一些”。總之,他主張,第一是搞吃穿用,第二是搞基礎工業,第三是搞國防,要以這三點為綱,來製訂我們的計劃。
鄧小平指出:“一個深刻的經驗是在製訂計劃時要留有餘地。”為了正確地製訂國民經濟發展計劃,鄧小平和彭真等於1964年4月中旬,專門視察了西北地區的礦山、化工廠、機械廠等企事業單位,就規劃第三個五年計劃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調查研究。4月29日,鄧小平在中南海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聽取了國家計委黨組的“三五”計劃初步設想。他最後作總結說:“工業還是首先為農業服務,為吃穿用服務,為兼顧國防服務。方針提得好。”
正是根據這個指導思想,1964年5月,國家計委擬定了《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的初步設想》,提出的主要任務是:大力發展農業,基本上解決人民吃穿用問題;適當加強國防建設,努力突破尖端技術;支援農業和加強國防相適應,加強基礎工業。重點是首先解決人民群眾生活問題。所以,這個計劃也被形象地稱為“吃穿用”計劃。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會前,毛澤東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三五”計劃製訂的彙報時,出人意料地提出了關於開展三線建設的問題。毛澤東當時從對戰爭威脅的嚴重估計出發,向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提出: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不行,“三五”計劃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問題,要搞一、二、三線的戰略布局,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毛澤東作出這樣的戰略論斷,由於他的崇高威望,同時中央領導集體成員在思想上也有共鳴,緊接著又在行動上積極響應,三線建設就有可能成為重中之重。
鄧小平知道,毛澤東對戰爭威脅作出上述的嚴重估計,直接原因是他看到了中央軍委總參謀部作戰部1964年4月關於國家經濟建設在防備敵人突然襲擊方麵還存在著相當嚴重問題的報告。正是這個報告促使他最終“下定決心進行後方建設”,而且“一定要進行縱深地區的建設”。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指出:“隻要帝國主義存在,就有戰爭的危險。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不曉得它什麼時候要打仗。”這一年的8月上旬,美國製造的“北部灣事件”,把在越南南部點燃的戰火燃燒到了我國的南大門。國際時局特別是周邊國家形勢的變化,證實了毛澤東關於美帝國主義侵略本性的正確判斷。作為從戰爭硝煙中走出來的鄧小平等中共領袖們,很快就同意了毛澤東的判斷。
與此同時,鄧小平在中央書記處討論三線建設的會議上,兩次聽到毛澤東講話中的急切指令:“要準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侵略戰爭。現在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工廠可以一分為二,要搶時間遷至內地去,各省都要搬家,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不僅工業交通部門要搬家,而且院校和科研單位也要搬家。”特別是四川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建設,成為毛澤東關注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後來成為三線建設的顯著地標。
根據毛澤東的設想和提議,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政治局、鄧小平為總書記的書記處和各中央局先後召開會議,研究討論“三五”計劃。大家最終一致擁護毛澤東提出的主張,決定在加強農業生產、解決人民的吃穿用的同時,迅速展開三線建設。鄧小平算賬說:現在主席強調三線,因搞三線而增加的投資,就需要從內部調整。從農業擠25億,從國防擠15億,從文教擠10億,從工業交通內部擠10億到20億。擠出來的60億到70億,搞三線,屁股坐穩些。1965年,國家計委重新草擬《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彙報提綱》,改變了原定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出:根據目前形勢的發展,我國“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強三線建設,集中力量盡快把三線地區的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建設起來,逐步改變工業布局,同時注意發展農業生產,相應發展輕工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這樣,強調加快三線建設就成為“三五”計劃的核心。